宣威之窗

羊场镇脱贫攻坚之路

羊场镇脱贫攻坚之路,乡村干部奋力书写让群众满意、让人民幸福的答卷

IMG_20171204_105034.jpg

对于一个工作一年的职场新人来说,我以为走村串巷的工作离我还很远,不料一份向出列乡镇派驻百日行动工作指导组的任务突然摆在我的面前,我就这样怀揣着百种心情来到了羊场镇。

IMG_20171208_150622.jpg

脱贫档案使人愁,我第一次感受到基层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那是一个奇冷无比的早晨,下着毛毛雨,在一位有着十多年扶贫经验的组长带领下,跟乡镇主要领导简单打过招呼后,我们马不停蹄的直接来到小箐村上,火急火燎的要求他们抱出脱贫档案资料,一刻也不耽搁的翻阅着那些让村干部伤精费神的东西,还好组长作为一个扶贫工作的资深领导,与镇村干部的接触已不是一次两次,才避免了不明来意的尴尬。在摇头兴叹档案资料还没有档案盒重的无奈之下,组长苦口婆心的一番培训之后,脱贫档案资料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地位显露无疑。马达轰鸣声中我们的车继续沿着新修的公路,一路稀泥,一路颠簸,在羊场镇的各个行政村里穿梭,单调的重复着相似的场景,见识到了山路十八弯并不是传说中才有,在两天跑完13个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档案资料之后,我疲惫的倒在了汽车靠椅上,除了对档案资料的担忧之外,第一次感受到基层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IMG_20171208_152951.jpg

“这些机关来的干部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不要帮倒忙哟?”“这些机关来的只知道耍嘴皮子,他们怎么不来做?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太烦了,这里不对那里不对,都改多少回了,有完没完。”“不懂农村工作,有什么发言权。”......双眼微眯之际,这两天到村里层出不穷的质疑声还清晰的在耳边回荡。的确,对我来说,没参加过任何培训,没任何乡镇工作经验,对脱贫攻坚几乎“一窍不通”,接到这项工作任务时,内心多少有些畏惧,传说中的尚方宝剑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所向披靡。还好基层就是一个大舞台,时间在不声不响里悄然逝去,通过不断的入户调查、学习政策、落实帮扶、查看档案、查找逻辑……在羊场的土地上不断的到访,一遍又一遍,我这个“门外汉”,在堆积如山的表格一次又一次的蹂躏下,不断历练,不断积累经验,倒也渐渐有模有样。

IMG_20171223_154302.jpg

干部心酸无人知,昆工教授驻村工作队长眼泪背后的担当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茨营村的时候,接待我们的是昆明理工大学的驻村第一书记王老师,他是个业务能力很强的人,对业务精湛、熟练、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和从容。如数家珍的道出本村的基本情况,帮扶措施和成效,以及遇到的困难和心里的困惑,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对他的工作能力和滔滔不绝的演讲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是在说到档案资料问题时脸上数不尽的凝重,道出了很多的无奈和迷茫。在闲暇之余,我们好奇的问他:“王老师,这驻村工作差不多一年来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这个52岁的老人,健谈的第一书记表情一下变得很严肃,仿佛思考了很久,嘴角几次蠕动,最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几经哽咽,最终忍不住像个孩子似委屈的哭了。这个一向口若悬河的大学教授就这样“不争气”的落泪了,过后,他告诉我们,他是主动请缨来到这里驻村的,他只想为百姓做点实事,不料却换来了满腹的委屈,农村工作比他想象的还要难以开展,难过之余,却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心愿。我也终于理解这个负责的驻村队长眼泪背后的担当,那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份坚守。这样的情景不知在这片土地上多少地方类似的上演着,却鲜有人知,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构成了这些扶贫干部年复一年的扶贫工作。

IMG_20171208_124827.jpg

贫困家庭生活艰,农村妇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走访中,有一家人让我历历在目,那是一个土木结构的一间瓦房,经过维修加固后的房子算是基本安全。走进土房内,明显的看到房子的墙体上全部是雨水冲刷过的痕迹,有些墙体已经开裂,坑洼的水泥地面上不难看出岁月的痕迹,一个大龄妇女忙前忙后的给我们找瓷杯倒水,她显得有些拘谨,手不停的扯着衣角,好半晌才跟我们述说了她不幸的遭遇。丈夫入狱后独自支撑着这个家,有两个懂事的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虽然申请了教育扶贫资金及助学贷款,但高额的生活费让这个农村妇女满眼泪花,这个勤劳的母亲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却还是捉襟见肘,在与乡镇民政办对接,帮助她申请民政救济后,她颤抖着双手将我们送出了家门。

IMG_20171208_123858.jpg

12月11日,气温骤降,正在多贝戛村的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小男孩,在村间小路旁一棵大树边玩耍,小脸苍白、目光呆滞,仿佛外界的寒风凛冽在这个小男孩的内心经不起任何的波澜。打听才知道,这个小男孩从小患有小儿麻痹,在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后重病的父亲也去世了,母亲毅然决然的嫁到了外地,从此杳无音信。他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能活下来已是不易,我走近试着与他沟通,可无论我怎么呼唤,他都无动于衷,良久只是警惕的躲在了大树后面,脏兮兮的脸上一双小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这个打乱他平静的不速之客,我只好无奈作罢。但每次路过我都会和他亲切的交谈几句,他终于不再像刚开始那么警惕,还会将他手中的小石子递给了我……

IMG_20171223_144543.jpg

扶贫工作成效显,我们一直在路上

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这个位于宣威市东南部的小镇,这地方,山高水寒,尘土漫天, 大部分群众居住环境较差,曾经别具盛名的“小香港”依稀只留下一些没落的痕迹,如今看上去有点荒凉。这里再没有城市的喧闹声,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乡村显得宁静干净,居住着汉、彝、回3种民族,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71户5600人,是宣威市2017年脱贫出列乡镇。在2015年1月,精准扶贫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云南,标志着精准扶贫正式开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2016年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落成,也算是屋临青山,窗横彩霞。同样倍感幸福的,还有2017年新建的兔场村委会新德村孙家坡、鸡场村委会小石桥、清水村委会塘子边新村三个集中安置点的农户们,当然也包括完成462 户危房拆除重建和748 户危房维修加固的贫困户,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户们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下一步还将有更多的贫困人口挪离“穷窝”,搬离大山。干部们用心扶贫、用行济困,脱贫攻坚正在高原大地上奋力书写让群众满意、让人民幸福的答卷。

IMG_20171222_151420.jpg

终于在12月23日曲靖考核组的验收之后,驻村工作暂告一段落,我大概理解了他们的生活,干部也好,贫困户也罢,他们有每月50块钱待遇还坚守岗位的村民小组长,他们有受了委屈往肚子里咽的基层干部,他们有一心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帮扶联系人,他们有不厌其烦进村入户的执着,他们有尽心帮助穷困人民的信念。其实,他们只是普通人。我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让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是中国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这句话背后蕴含的使命。一个多月的乡镇见闻中,听到群众心声的同时,听得最多的却是群众对扶贫的怨气。在走访的群众中,几乎人人都说扶贫不公平,都在哭穷,有的住在宽阔的房屋里,家里有着小轿车,却说自己从来没得到政府送来的米、油等照顾,欠了不少的帐,算下来,自己最贫困,应该得到政府的照顾。有的贫困户家有儿女几个,儿女家家住大房大屋,把父母的户口拨开,让父母住在黑漆漆的老屋里,父母独立为户,年老体衰,无收入来源,美其名曰:贫困户。质朴勤劳的百姓,请给乡村干部多一分信任,多一点理解,多一份包容,扶贫干部只是扶贫路上的引路人,不是柴米油盐的搬运工,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绝非脱贫攻坚工作的本意。争当贫困户,以贫困户为荣的贫困文化才是贫困户脱贫的真正大山。

IMG_20171223_145537.jpg

清水村党总支书记魏华创办的集生猪养殖、白酒酿造、饲料加工、粪便回收为一体的生态养殖场,接收本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多户70多人打工。

我们的车驶过那条熟悉的乡村小路时,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突然咧开嘴憨厚的笑了。农村的傍晚,穿运动鞋是有点冷,但心里很暖和!(宣威市档案局:张杨)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