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宣威走老丑:民间戏剧的活化石(二)

出灯仪式及表演

出灯当晚,人们先来到灯堂,在灯堂的供桌上摆好供品,神龛上供奉着“敕封老郎公大圣唐王天子花灯之神位”以及“声音童子、鼓板先师”牌位,乐队人员调弦对音,统一锣鼓节奏,艺人们整装待发。一切准备就绪,所有人向灯神作揖、叩首,其中一人向灯神诉说唱灯的原因,内容多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拜过灯神之后还要“谒庙”,人们高挑彩灯,敲响锣鼓,抬着供品走向村外的土地庙,向土地爷作揖、叩头,说一些约定俗成的吉利话,最后边唱边走,退出土地庙,出灯仪式便结束。出灯时,牌灯、轿灯、瓜灯、排灯、龙灯、狮灯等各种花灯排成长龙,蔚为壮观。各种花灯中以牌灯(也称首灯)地位最高,活动中必须以牌灯引路开道。

队伍随即来到灯场,将彩灯挂在四周,既作“灯光”又是“舞美”。村民不分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铺满青松毛的地上,场地中央就是舞台,唱灯序幕正式拉开。

表演时,先由一老丑绕场一圈插科打诨,叫“踩场”。插科打诨均为韵白,往往是逢场作戏、临时编凑,一般与表演内容无关,比如“一个箩箩两个底,拐个弯弯就挂起”之类,每段演唱之前均有插科打诨,结尾亦然。同一段韵白可在不同的剧目中反复使用,这种没有实际意义却富有生活情趣的固定表演程式称为“干戏”。

韵白之后,往往由老丑自唱或招呼旦角上场引出下文。老丑随即变为生角身份与其他演员进行组合表演,现代戏剧舞台上的角色是固定的。而在走老丑的表演中,生丑角色变换自如,所谓“生即丑,丑即生”。旦角(多系男扮女装)脚踏碎步款款而出,每每以甩手帕、戴头巾、系围腰等动作和行头表明身份。表演时三人各持一扇,老丑主唱,小旦帮腔,内容多是风花雪月、讽古论今,有的也有故事情节,一问一答,饶有风趣。每唱完一段,随着垛花板(乐句的反复)或“哎嗨哟”一类的衬词衬句,两小旦摇扇崴步,配合老丑的动作,在老丑左右相互穿插换位,复位后接着唱下一段,如此反复直至结束。

灯场里演出之时,灯班即有专人高举牌灯,以锣鼓开道,挨家挨户去“照牌灯”。每到一家,主人家便焚香纸、放爆竹以示迎接,艺人们则说一些吉利话,边舞边唱,以示庆贺。主人家便封上一个红包或在盘中投放一些零钱,数额不计,但必须以“六”作尾数,取“有福有禄”之意,称为“打加官”。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走老丑活动最热闹的时候。一大早,远远近近的村民便抬着供品,带着香纸爆竹来到灯堂,祭拜灯神,诉说美好心愿。两条红色的长幡上分别写着“百业兴旺,万像祥和”的金色大字,“金童”“玉女”“八仙”等角色神态各异,粉墨登场,十名男童每人用小竹棍挑着一面用彩纸裱成的小幡,上面分别写有“灯、香、花、水、果、茶、食、宝、珠、衣”的字样,端着相应的十样物品,称为“十供养”。拜过“灯神”,便是“八仙庆寿”,先到村外的龙潭旁“取净水”,然后挨家挨户以松枝沾净水泼洒,祝福国泰民安、家平运顺、长命百岁。之后又回到土地庙,作揖叩首,载歌载舞。

晚上,人们再次来到灯场,尽情地演绎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的喜怒哀乐。直到深夜乃至凌晨,“照牌灯”的人回来之后,演员们聚集在灯场中央,面向观众作揖叩首,唱起《谢场调》:“感谢大家来观灯,祝全村五谷丰登,家家都有大学生;感谢大家来观灯,祝愿国泰民安处处春……”

正月十六的晚上,艺人们聚集在灯堂里,把没有来得及唱的戏文曲调悉数从头唱过,繁复的仪式之后,烧掉花灯,一年一度的“走老丑”宣告结束。(文章待续)(滕仕万/文  李炜/图)

编辑:system 审核:system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