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众心如一路始通:细说宝山镇三家村的“七尺巷”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六尺巷”典故发生于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殊不知,三百年后的宣威市宝山镇三家村 “七尺巷”,村民虽没居宰相高位,却实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历史蜕变——位卑不敢忘公德。

世人对三家村的第一反应是“三家村学究”,先前村里确有不少识浅智短的“学究”式村民,“各人自管屋内地,哪管村巷窄又烂”,不愿让出一米两米圈舍,难以割舍一寸两寸土地,掩耳盗铃侵占一尺两尺路面。“过河风湿多,穿巷泥塘多,晴天穿雨鞋,雨天两腿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就是村巷窘境。众人皆知必须修,但一涉及蝇头私利就顾左右而言他。老支书陈兴沛在1984年曾组织建桥,后被水冲走。2008年,村干部想彻底改变面貌,终归夭折,路被“赌气墙”堵死。

“攻心为上”难,咬牙硬要干

30多年后的2016年,陈兴右走马上任当虎场村主任。在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让老百姓早日走上脱贫致富路,虎场村委会主要负责人誓言修通村间路。“刺儿路,难以修;神仙来,不让过”的谚语显现三家村路的复杂,干部“谈路色变”。1400多村民泥一脚水一脚,人背马驮,陈兴右看在眼,急在心,多次主动找领导协调。镇领导实地考察后提出一个个不放心的理由——“三十年沉疴,治愈何易?”拆房毁圈,占地挖坎,担心重蹈覆辙,忧虑遗患无穷,顾忌群体上访。一个又一个施工队提出种种难以施工的理由,怕半途而废“赔了夫人又折兵”。但陈兴右天生有股不服输的毅力和啃硬骨头的精神——不仅干,而且要干好。

谋事先谋人,“会”成“识”之基

干事讲究提纲挈领,“纲”就是要善于组织,“领”就是有威望者率先垂范。村主任陈兴右与组长陈玉龙、陈兴德未雨绸缪,统一思想。召开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再开群众大会,最后是重点对象访谈会,层层会议与绝大部分群众达成共识,落实责任。2016年底开始划线,不少村民还以为是先前的“小孩子做家家”——儿戏。申报项目时,一些领导仍持怀疑态度。三家村成立工程指挥部,下设财务组、质监组、筹资组、投劳组。成立道路小组13个,每条道路一个小组长,负责处理矛盾纠纷和资金,并各自垫付1万元。原则要求每人投劳2个工,不投工则每工支付100元。筹资采取自愿,农民每人100元,在外干部单职工每户2000元,双职工每户3000元,有车的200元。

润物细无声,看齐有模范

50余天里,村组长95%时间都在工地上。陈兴右个人租挖机48个台班,花费5.7万元。三组组长陈兴德,平均每天与群众磨嘴皮三次,被称为“司法所长”。四组小组长陈玉龙支援装载机20个台班2.4万元,率先挖掉自家伙房挡墙。道路硬化组长陈顺格家在交通便利的公路边,带着大家发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刚三年,仍克服困难,支援8个台班0.96万元,事情繁杂,但仍放弃私事,带头整天在工地上指挥和参与施工。党员陈顺表、陈兴买积极主动,淋着雨安涵管,一天内换了5次湿衣服。陈顺表,不分白天黑夜挨家挨户做工作,体贴村民利益,感动一大批人。陈兴买做通父亲工作让出住房墙外空地。老支书陈兴沛亲自用錾子把堂弟家的挡墙拆除。看着大家干劲十足地修通了一条又一条泥烂路,没有批到修路项目的人家着急了,陈兴勇、王庆兰主动租挖机把毛路修通,陈顺宣在岩上爬上爬下,硬把小崖上的路修通。村民在没有项目的情况下又自发修了2条。七十余岁的陈兴灿老人主动搬开自家宅基地挡墙的石头,把不到3米宽的路面扩宽到3.5米、排水沟宽0.5米。

思想阻路堵,气顺路畅通

全民总动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疏通一家就签订协议一家,立即施工一家。仅算有记录的,陈兴右就做了80余次群众工作。七十二岁的陈龙宝老人说:“我是村里有名的‘戳气人’,在拥护修路的95%之外。2008年修路没把我家阴沟水理通,干部推诿,气愤不过成为‘堵鬼’,一堵九年,给补偿也不干。陈兴右到我家做了六次工作,三小时、四小时地一起吃饭拉家常,工作细之又细,合我心意,被感动,主动撬开堵路墙。”陈龙宝还把剩余3丈多地和房檐下0.6米宽位置让出来。11月6日夜,这位被村人称“能写小楷”的文化人陈龙宝捐款100元,还替打工儿子陈顺美捐500元,风趣地说:“虽然年纪大,依然要捐点,这是我心悦诚服地自愿修‘千秋致富路’”。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村民陈顺绪家所处三家村主干道中部,因原来个别领导工作不细致,处理不当,这里成了十多年的“肠梗阻”。找他做思想工作的有市级干部及镇主要领导、挂村副镇长、驻村第一书记、村领导、组长、农户代表、亲戚,用电话、短信沟通,并亲自上昆明、曲靖、宣威找他座谈,三十多次都没做通。无奈之下,镇领导提出废止修路的建议,工停下来。村委会专题召开群众大会,在强大攻势下,陈顺绪一家连夜赶往虎场村委会找主要负责人,提出自愿让出土地,并请求干部对百姓解释“我家不是钉子户”。中间主干道修成后,三家村老百姓的思想觉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让德”之风远,垂教之计长

“堵路墙”拆除,撬开百姓阴影巨石,“让风”争先恐后刮起来。七十多岁的老工人陈兴灿让出挡墙和1米宽土地,村民陈兴敖让出盖房的十丈地,陈兴科无偿让出1个厕所、1个小圈、6米长的围墙及私自盖圈的集体晒场,陈兴省让出厕所、碳塘,陈兴东让出老房子屋基、土墙。陈贵宏与陈顺绪家相邻,在让出3.5米的路面后,陈贵宏与陈顺绪为了路面更宽敞,每家又主动让出0.5米。贫困户陈顺勇因第一次规划还没有落实项目就先主动拆除自家的房子,后因矛盾纠纷导致部分人家的工作没做通,为此陈顺勇闹到村委会,庆幸的是,经过大家不懈努力,矛盾终于解决,修路工作继续,没有辜负陈顺勇率先带头拆房的积极心。

不仅村里人主动做疏导工作,村外亲戚也主动帮助。普立村党总支书记浦绍能积极主动做通岳母浦小娥的工作,不惜挖掉自家门前一棵百年老树,让出2米宽屋檐下的地。大家把修筑情景、建筑进度、捐款情况发到三家村“公众微信群”,把部分村民的“小私”曝晒在“公众阳光下”,用“公德”熏陶感染“小私”,提升“公德”意识。

巾帼赛须眉,女儿当自强

村民包宝兰独自带着几个孩子,小路、大路都占用到她家土地,毫无怨言。60多岁的孟灵芬老人为寒风中的20余名施工人员提供手套。村民孙水琼不仅出工54天,背石头、水泥,而且还多次为施工人员免费提供晌午,并且多次请四十多名施工人员到自家吃饭,除此以外还借1万元给施工挖机加油,是村里首个捐钱者,捐款1000元钱。嫁到外村的陈粉香,把晌午从宣威城里送到58公里外的三家村施工现场。村民陈顺奎为修路捐款300元,但妻子又踊跃捐了1000元。

“七尺巷”新传,土地不如儿

村民陈兴佳无法做通妻子的工作,只好把在外工作的三个儿子喊回来做工作,三个儿子和母亲详谈诸多修路的好处,但母亲还是转不过弯来,一个儿子故意说:“选择要儿子,还是要土地?要儿子就把土地让出做道路;要土地了,把地圈起来还给你,我们也不再回来看你。”母亲权衡再三,觉得还是儿子们说的在理,最终同意主动让出土地。村民陈顺汝与陈顺东家相邻,中间只有窄窄的“一尺巷”,人遇到人必须侧身走,“一尺巷”影响300余户出行难。镇村领导、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外村亲戚等多次做工作,都没做通。最后,实在无奈,陈兴灿提着大锤找上亲侄子陈顺汝的门,说:“我们三家村的路都基本修通了,唯有我负责的这条没修通,你真的要给叔叔脸上抹黑吗?这次修路项目来之不易,领导提出许多担忧,施工方拒绝来施工,村主任陈兴右顶着许多压力,才立项……” 陈顺汝为了村人的大局,终于同意。陈兴灿用大锤敲开陈顺汝家的大门,陈顺汝主动拆除大房子挡墙和猪圈,让出三尺。陈兴右、孙水琼又去做陈顺东的工作,陈顺东自行拆除小圈,也让出三尺。“一尺巷”变成“七尺巷”。

公益心争先,捐款演成风

村主任陈兴右的三哥陈兴片是全国最美农技员,首先带头捐款1.6万元。村民陈顺省、陈顺云、陈玉良各捐3000元,陈顺超捐2500元、陈佳梅捐2000元。陈兴杰在修理河道时为了防止堵塞,计划贷款把过河管子的内径加大。陈兴争、陈顺攀各垫付1000元作为公共路面的硬化资金。监外服役的一位村民捐款1000元。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的陈兴访,天天投工投劳,捐款500元。贫困户陈顺波在宝山煤矿打工,出钱把公益活动广场的地板打好。挂钩领导副镇长何永用、公路站站长黄东升、村文书蒋国珍每人捐款500元。兴发采石场老板孔维栋每方石料优惠5元,支援毛石230立方。煤老板黄照波和村民董则锦各无偿提供5000片红砖,煤老板董其爽支援2吨钢材架桥。煤老板郭照群支援绿化树200棵。为把钱用在刀刃上,开挖、安装管子,全部是村民自己干。有时候资金短缺,没有钱拉管子,村民自发筹钱。 

壮男勇担当,妇幼齐上阵

多处施工点,全民皆兵。男人砌墙、挖土、平整地基,妇女铲土、端泥巴,儿童放学回家搬石块、递砖块。施工机械上不去的地方,拆墙拆房。水泥弄不上去,人背手提。72岁的陈兴灿老人使大锤时,不慎伤到手指,缝了十余针,仍坚守工地。

一通巷巷通,百年梦成真。征地2.4亩,拆除小圈28间大房子1间,填埋厕所12个,拆围墙100立方,挖地板32户218平方。支砌挡墙12处630立方,安放涵管450米,铺垫毛石730方,投工投劳2300多个,总投资146万元,其中项目资金111万元,缺口35万元。经五十天奋战,共修建巷道13条2.997公里9000平方,建村民活动中心一个220平方。

思想路修通,旧貌换新颜。男儿有泪不轻弹,村组长陈兴德感动得流泪,发自肺腑地说:“感谢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五十多天里,道路硬化小组成员在家吃过的饭屈指可数,都是群众排队请施工人员吃饭,并且要提前预约。也难怪村委会主任陈兴右感慨:“没想到五十天能把九年堵路墙撬开,没想到‘一尺巷’变成‘七尺巷’,没想到旧貌变新颜,没想到村民排队请吃饭,没想到数十年‘散心’变‘齐心’。但三家村一一做到了。”

“七尺巷”体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了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村民代表“厚德载物”率先垂范的精神,体现村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记者:沈良斌、通讯员:蒋绍庭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