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在美丽富裕的田野上 ——宣威市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从1978年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20个“中央一号文件”,在中央、云南省和曲靖市一系列农业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宣威市通过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经营模式、资源配置、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变革,推动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从吃饭农业转向美食农业、生态农业、审美农业。

宣威益宏种业公司负责人刘庆文毕生专注于本土玉米良种的育种事业,从1980年开始至今近40年仍刻苦攻关,他见证了宣威农业的发展进步。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改革以来,宣威农业从传统农耕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从产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就农业基础、生产经营方式、产业效益和承载人口的关系而言,宣威就是研究中国农业的典型案例。到2017年,宣威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01.28亿元,农业增加值59.3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0元。粮食总量、增量、增幅在全省产粮大县中排名第一,同比年均增5%以上。粮食实现“十三”连增,八次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先来回顾一下宣威市农业改革发展历程

640.webp.jpg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9年,宣威县试行联产承包到组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承包户取得生产自主权,打破了集体经营、统一分配、“吃大锅饭”的局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大幅度增产。1986年6月,宣威县成立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扶贫工作,将阿都、普立报批为贫困区,石塘、米田等18个村报批为贫困村。

刘庆文说,改革前要上公粮,还要“评猪”,就是猪喂大后要交一半给国家,一般上百公斤的猪已经算大的了。改革初期虽然大多数村民能吃饱了,但粮食产量低、经济收入少,农民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

1995年,全县将土地承包期统一延长30年不变,逐步形成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006年,中国取消了农业税,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还实施了种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

2018年11月28日,在板桥街道永安村,53岁的6组村民钱永华说,“1982年宣威土地下放后,永安村民生产积极不是一般的高,是特别高。两、三年后大家基本能吃饱饭了,我就出去做副业,也就是现在说的打工。记得有一次,在云南财院搬木柴,一天得了8.8元的工钱,大收入啊,当时高兴极了。有了本钱,之后就做生意,直到现在,生活的确很好过了。当然很多同龄人上了建筑工地,或者去南方厂里做工。”

钱永华的经历,就是那一代农民的典型经历,折射出时代变化、社会的巨大变化。历史名词“农民工”随之出现,特指那些离开土地的农民,那是全球最为庞大的体力劳动人群。直到现在,在半数以上贫困户档案里,恐怕收入最大的一项,依然是务工收入。城市化、工业化,国家的伟大进步,都要感谢“农民工”。

到2017年,宣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8月宣威首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为农民土地流转或抵押贷款提供保障。

一系列的土地革命为宣威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同时启动了扶贫进程,力图全面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这一巨变堪称伟业。

宣威农业的转型之路

IMG_20181202_145538.jpg

中国农业4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提高生产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宣威农业转型升级的力度、深度和高度出人意料。宣威市突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两个重点,加速农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为特征,生产方式根本转变。

标准化供港蔬菜种植基地.JPG

农机农艺互适性不断提高,生产成本逐步下降,土地产出率不断提升。良种繁育向多元化转变。值得骄傲的是,宣威现已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19个、马铃薯品种7个,经作品种5个(其中,太空育种2个),火腿原料猪种1个。集成技术应用率不断提高,集成推广玉米“六推三控三提高”、马铃薯“高垄双行、大垄单行”、无公害经作栽培、生猪“八改五统一四配套”等集成技术,科技覆盖率达98%。

刘庆文说,从1980年开始花了7年,宣威育出自有良种“群单一号”,使玉米单产从3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随后又选育出宣黄单系列,单产提高到600公斤。最近,他成功选育出了自有品牌 “宣宏3号”、 “宣宏18号”。经农业厅、云南省专业部门测产验收,宣宏系列平均亩产达1002公斤,成为滇东北地区最高亩产,实现“吨粮”目标。

刘庆文回忆说,80年代主要推广“7项科技”,其中套种技术被称为“把地拉宽,把天拉长”,逐步为农户接受,推广后的增产效果相当好。

设施农业步伐加快,土地产出率提高5%,综合机械化率达52%。

马铃薯无人机.JPG

宣威建成高标准农田132万亩,喷滴灌设施6.4万亩,温棚栽培5.8万亩。探索试点以宣硕猕猴桃、农硕中药组培中心为代表的6个高端经作基地,采用“物联网+感知设备”的数字技术,提高智能化水平。引进推广玉米、马铃薯起垄、播种、施肥、覆膜一体化作业机械,推动人畜操作的传统作业向农机农艺结合的现代农业转变,全市推广机耕机耙165万亩,玉米、马铃薯机收机播3万亩,机喷机防50万亩,无人机飞防2万亩。

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品质、生态农业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进一步调优作物结构,推动产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制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玉米种植面积控制在12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100万亩,特色经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

进一步调优品种结构,加速主粮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步伐。粮食作物注重鲜食型、口感型、品质型、商品型的玉米、马铃薯品种推广,经作作物注重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的水果、中药材等高效品种种植。2017年全市100万亩特色经作实现产值30.8亿元,年均增33%。“宣和猪”良种扩繁场达66个,2018年有望饲养“宣和猪”达100万头。

进一步调绿生产方式,加快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步伐。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2.8万亩,马铃薯绿色基地1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3个、绿色产品7个。建成年产10万吨的生物有机肥厂,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均分别降低3%、5%。

宣威农业的发展成就与方向

着力推进规模经营,规模化经营率达33%。

截至目前,全市共流转土地38万亩,发展种养大户1060个、家庭农场115个、农业企业145个、合作社840个。强化外引内培,做优实体经济,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个。基本实现每个主导特色产业均有2个以上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

注重品牌创建,着力推进经营理念由农业品牌向品牌农业转变,打造中国农产品驰名商标(名牌)2个,省级农产品著名商标(名牌)17个,曲靖市农产品知名商标16个。重组宣威火腿集团公司,启用宣字牌老字号,重塑了宣威火腿品牌形象,2017年实现畜牧业产值61.02亿元,同比增5.2%。领军企业逐步涌现,太坤调味品获“省长提名奖”、云淀淀粉进入“全国淀粉加工五强企业”。

同时,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断推进营销方式从实体营销向网络营销转变,推进“互联网+”行动,引进中国网库、农村淘宝、宣威样样好等电商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销售收入38.9亿元,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70%。

精准投入,精准发展,精准扶贫。

农田设施项目布局向主导特色产业园区转移,并围绕园区的生产需求,科学规划建设内容,提高使用效益。产业资金全面投向贫困乡村,采取直扶到户、订单帮扶、入股分红、新型经营主体带贫等帮扶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投入,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2018年,全市发展特色经作15466亩,培育带贫新型经营主体119个,新建圈舍130880平方米,饲养牲畜19323头,产业扶贫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5911户49061人。

面向未来,促进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功能。

发展田园综合体和产业联合体,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目前,永安双龙潭、庄子龙海庄园、热水灯盏花等农业庄园已初具田园综合体雏形;太坤调味品、云淀淀粉、田间地里、爱希望等农业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西泽、东山、杨柳、普立等旅游资源好的区域配套建设采摘园、农家乐,开设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项目,农旅结合步伐加快。

下一步,按照2018年中央农业政策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融合。同时,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原则,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建设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融合发展体系,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建成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和示范园。

宣威市农业工作将紧扣打造“云南现代农业强市和中国火腿美食文化名城”的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大力发展大产业、培育新主体、建设新平台,加快粮经功能区、农产品加工区、冷链物流区建设,推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营销体系”融合发展,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着力提升高原特色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文图:晏廷勇、金玉菊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