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宁明功作品集《心灵清韵》出版发行

4月25日,宣威本土作家宁明功作品集《心灵清韵》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编了宁明功多年来的优秀作品,包括散文、诗词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浦丽参加首发仪式。

DSC_6086.JPG

DSC_6112.JPG

浦丽在首发座谈会上说,《心灵清韵》一书的出版发行,为宣威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宣威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文化精品频出,其中宣威大型花灯剧《千里送鹅毛》曾获全国话剧舞美设计“金狮奖”,两次获得全国舞美学会学会奖、国际小剧场话剧节最佳舞美设计奖、“四个一批”人才称号等表彰,幸福宣威宣讲团获中宣部表彰,被中宣部评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心灵清韵》的发行,又为文艺工作者作出了榜样,希望大家学习宁老先生热爱文化事业、孜孜不倦的精神,坚守文艺乐土、热心创作,多出精品,讲好宣威故事,繁荣地方文化。秦玲玉  陆大宗


先生原本是诗人

——《顽石斋清韵》序

李学彦

作为宣威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宁明功先生,尽管年逾八旬,忘年之交让我对他有了很深的了解。先生曾言:退休以后,我才走入正途!其本意是对自己从政多年的自嘲,当然这并非自我否定数十年为官之旅。依先生意,学问之路,方是他毕生志趣之所求。

事实如是,从我与先生十数年的相处,直觉告诉我:先生原本是诗人!

有这样的故事:明功先生十岁时,便以文采拔萃,以至于常让老师以为其剽窃,时任学董(旧时学校负责人)想亲自考察,便以桌上一盏小铜灯为题,命其现场作诗,先生看了看灯,略一思忖,便出口成诗:“重重叠叠小铜岩,岩内江水注满怀。一条白龙伸出颈,口中吐出宝珠来。”

从此,“宁明功”这个名字,自然从宣威那个叫做西泽的山村渐次响亮起来。直至高中,先生皆品学兼优,文采超然,加之一手漂亮的板书,先生成为宣一中有名的学霸。或可道天妒英才,一次篮球赛时,先生不幸摔伤右手致残。

以后,先生成为宣一中高中毕业直接教高中学生的老师。再后,先生以顽强毅力左手习书,功超常人,终成左书一家,其诗书并举闪耀之珠联璧合之辉,从此成为宣邑大地响彻四方之美名。历史不可假设,假如,先生不花费改写左书之巨大肘力,那么,除了诗文,其书法水平呢?实未可量也!

中国乃古老的诗歌国度,中华民族历朝历代仁人志士,表达内心和理想的诉求,便是以诗言志。宣威文化早始于秦,随着时光流转,社会进步,文化渐次兴盛,况西泽之乡,钟灵毓秀,自然孕育了如明功先生优秀之众贤。

先生向以人品、官品和才华著称于宣。读其诗作,其高洁人品跃然纸上:“不怕孤寂不厌贫,秋来花开胜黄金。深宅大院她不去,愿伴东篱作芳魂……”《咏菊》,其实,先生咏菊之精神,是在表达自己内中气节。诗词作为独特的文化形式,体量有限,要求不费一墨,字字珠玑,本来就是难事,先生却驾轻就熟,引经据典,小小戏台亦大显身手,体现了不凡的功力。然,先生寄情于物之美篇多矣,尤具代表性的,恐数《古梅颂》更有魅力:“稀世梅,今犹在,隆冬腊月独自开,历经沧桑终无语,素萼清香报春来。寿几许,何时栽,魏晋隋唐皆妄猜,忘却高龄有自信,甘洒绿荫见襟怀。”笔者看来,这完全就是先生精神人品之写照。

总览《顽石斋清韵》一书,名篇佳句不胜枚举,或抒怀,或叙事,或写景,读者自觉追随先生笔触,徜徉其间,惟予赞叹。

当下有不少写作者,白文写得行云流水,一沾“文气”,则显学养功底之薄浅。先生本来天资就好,幼学琼林,殷深涵养,年少时就能文亦白,文采风流,数十年的磨墨濡毫,人书俱老,诗文早已妙笔生花。

其不少作品,在传递哲理教化的同时,常出经典名句:“纤纤小手扶篱笆,悄无声息往上爬。牵牛本应地上走,偏攀高枝吹喇叭。”《牵牛花》,随处可见的小花,到了诗人眼里,写意蕴着哲理,令人莞尔之余,激起会意的联想。耄耋老人,尚有如此童心之乐,着实让人感佩。

先生盛年时,亦如普天下有骨气的文人一样,胸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抱负。数十年后,从权力的平台走下,无官一身轻给了他染翰操觚的无际空间,他内心澎湃的诗情终成狂涛涌起,写出“扯朵白云揩揩汗”《采茶》的妙句;在写《戈平秋色》中,“风摇霜林景色新,红橙黄绿拌未匀……”,开言就把诗眼点出:“拌未匀”,以拟人的手法来描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寥寥几字,道尽天地时序之变,举重若轻;“缅桂入砚香归字”《沉醉东风·夕照》;“山下清溪鱼可数,岩头浓荫接霄汉”《蝶恋花·三台洞》。点睛之笔,信手拈来,毫无造作。天光水色里,大好河山中,其每到一处,都孕育了壮怀神游的美篇。

无论诗文,字宜精而不宜泛,意宜厚而不宜薄。先生作句,清风朗月,不晦不涩,直指要旨,不故弄玄虚,不哗众取宠,体现了本真的诗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先生写律绝,填词,写现代诗,亦擅联,他在宣邑境内风景名胜、纪念场馆所撰之联,数不胜数。笔者早在认识先生之前,便欣赏过他的不少作品,譬如先生撰写的宾觉寺联“佛在心头勿忘家中有活佛;人来世上应学邻里行善人”;“佛在心头何须千里去南海;行于法外休望百年到西天”等,教化人心如春雨润物。而他为故乡三台洞撰写的“五岳聚首天生灵洞涵瑞气;四流同道地汇群英铸人文”,则道尽西泽山水地理人文,让人过目不忘,令游子勾起故乡思念。

整个诗集,充盈着先生孝行、正气、善良、励志和嘉勉的正能量。文如诗人,字如诗人,这也是先生精神的缩影。文化之造化,既有先天之缘,也有后天努力之功,而品德的显现,以德润身的魅力,则表现了先生一生的努力和追求,因此读先生诗文,就是读他澄澈之内心。

素闻先生在宣威政坛的历史上留下很多精彩的华章,数十年的从政生涯,他身上却没有些许的政客之气,反而在退休后如一面文化的旗帜随风浩荡,大放异彩。先生嘉声,亦吸引了无数同道,共同汇入宣威文化的洪流,这是文化之魅力,也是先生之魅力。

无论为官,抑或作文,先生早就享誉桑梓,但他却青竹虚怀,饱穗垂首。据我所知,宣威西山双塔建成,先生可谓是劳苦功高,但他在《念奴娇·双塔》一词中,功举于人,半字未落己身。这种品德,比起那些自我粉饰的政客、文人,其格乃天壤之别!

多少年来,先生汗牛充栋,其大量时间浸淫在读书、创作的海洋里,早有著作传颂。现他又将近年创作和过去遗漏的诗作集腋成裘,可喜可贺!先生嘱余写序,实在为难。晚辈后学,浅陋拙笔,居然置于先生篇章之首,诚惶诚恐。余才疏学浅,下笔千言难取先生学养百之一二也。来自《云南经济日报》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