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宣威市阿都乡倾力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举措,是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宣威市阿都乡为进一步巩固好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成果,让阿都农村变得更加美丽,让广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乡党委政府结合“党建领乡、基础强乡、产业兴乡、村建美乡、和谐稳乡”五乡建设实际,以“和谐阿都、美丽乡村”为主题,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四美总体要求,以巩固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果为重点,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在该乡12个村先精选2—3个建设点抓好示范,通过抓点促面,逐步铺开,稳步推进全乡“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一、因地制宜,着力强化“五个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着力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事关群众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规划先行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地科学编制“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注重与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三是注重特色原则。因村制宜,突出重点,开展山区村特色化建设。结合自然地形,依托山水资源,精心设计,注重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形成“一村一品”,彰显村庄特色。

四是合力共建原则。与村庄整治、清洁家园、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共同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

五是整体推进原则。认真分析各村的不同情况,合理确定各村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时序,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乡级示范点及各村确定村级示范点有机结合,做到抓点促面,全面推进,提升整体效应。

二、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四大工程”

(一)实施“村庄优化整合”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建设要求,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分类推进全面整治,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一是建立健全规划体系。认真调研,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传承优秀文化,注重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为重点,村庄布局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特色文化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三项专业规划为基础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体系,注重沿路、沿沟、沿河布局,结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点的打造,形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区和景观带。通过落实规划实施所配套的建设项目和资金,统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乡村公路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二是分类推进全面整治。按照全面整治的要求,开展点、线、面综合整治,惠及全体村民。一是以示范村整治为重点扎实推进和谐生态村建设。改变单点式的整治方法,把示范点范围的环境整治项目统筹实施,整体推进村庄内部整治,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一池三改、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为重点,配套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塘坝河沟治理、住房改造等建设,统筹交通沿线整治、农业污染源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污染治理等,以达到改变农村整体面貌的效果。二是精心打造“四美家园”精品村。突出沿路、沿沟连片整治,全面提升“两清两治一绿”的清洁家园水平,积极推进管网、林网、沟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的区域一体化建设。实施以“三治三化”为重点的精品线路打造,加强点、线、面整体景观设计,在村庄整治、清洁家园基础上,突出生态环境整治、村庄立面整治、线路村庄洁化、绿化、亮化等工作。在提升整治村各项基础设施标准或示范点的基础上,实施以“一规二特三化”为重点的精品村建设,一规即规划引领,居住、休闲、生产功能合理,房屋式样美观实用,村庄体现特色;二特即特色文化保护开发,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三化即净化、美化、绿化。依托区域自然、产业、文化特色,开展连片整治。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完善升级由村到乡的公路。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完善区域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供水系统,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加快实施农村电气化改造工程,逐步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完善农业供水和灌溉工程体系。

(二)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要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建设要求,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全面覆盖,深入推进“两清两治一绿”(清理垃圾、清理河道、治理污水、治理六乱、村庄绿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实现人居生存“环境美”。

一是注重宣传教育引导。防治生活污染、加强环境建设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主要内容,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从治理村庄、家居环境脏、乱、差入手,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破除陈旧的生产生活陋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安全是关系到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奔小康的大事。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促使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创造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按照和谐、统一、美观的要求,治理粪堆、柴堆、垃圾堆等“三堆”问题,实行垃圾定点堆放,行道、庭院的绿化美化和树木栽植工作,提高乡村绿化水平。

二是深化“两清两治一绿”工程。一是清理垃圾。建立和完善溪流、河道、公路和村域联动的立体化保洁机制,责任到户、责任到人。二是清理河道。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成片连村推进农村河道、河沟和池塘清淤疏浚整治,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现河道畅通。三是治理污水。加强水利管网建设,加强污水治理管理,变动态治理为常态管理。加强农村卫生改厕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集中点的污水、垃圾等治理,促使农村水环境整治取得实效。示范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覆盖率达到85%以上,一池三改农户达到总农户数的75%以上,规范的粪堆达到总农户数90%以上。四是治理“六乱”。大力整治房屋乱搭建、杂物乱堆放、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泼洒、车辆乱停放、墙面乱涂贴等“六乱”现象,做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有序、美观”。五是村庄绿化。深入实施“村庄增绿行动,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树种,定点规划,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

三是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把农村住房改造作为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建新房、带新村”的思路,优化村庄布局,创新发展传统民居建筑样式,灵活运用整治改造型、撤并迁建型等模式,统筹考虑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配套,切实改变农村住房布局凌乱、“千村一面”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

(三)实施“农民创业增收”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提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创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的发展以特色农业、绿色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挖掘大山“绿”财资源,强势掀起和巩固“产业兴乡”高潮,逐步构建一个村一道风景线的产业发展局面,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在巩固提升粮食、畜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核桃、蚕桑、生姜、药材等为主的特色经济产业。对农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认真开展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提高劳务效益。充分挖掘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带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良好局面。

(四)实施“文明乡风培育”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和谐阿都”为核心,将地方文化的内涵渗透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赋予农村新气息。

一是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和乡风文明评议活动,把提高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深化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和“文化进村”活动,积极倡导尊老爱幼、明理守信、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和风尚,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全面开展生育文化宣传和培训活动,倡导依法生育,优生优育,共同抵制“两非”行为。

二是精心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遵循“一村一特”的工作思路,制定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促进特色村落可持续发展。按照完整保护、适度改造、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大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木、古家具、古农具文化和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服饰等遗迹遗存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和谐生态村建设为载体,注重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与人文内涵相吻合,充分挖掘古村落、宗谱、族谱等历史人文价值和建筑价值等,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布局思路,形成保护与传承的良性循环。加强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

三是全面推进社会文明和谐。重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把构筑基层社会管理综合平台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面推进基层综治工作中心、便民服务体系、公共安全监管中心等“三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务监督,进一步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三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宣威市阿都乡党改办:徐兴映)

编辑:Mr先生 审核:system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