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清运铜古道——宣东驿线

宣威古驿道主要分为四条,即南驿线、北驿线、西驿线和东驿线。北驿线就是非常出名的古秦道,从可渡出关,进入贵州;南驿线即经过曲靖到昆明的入省城道,实质上北驿线和南驿线同属于南夷道;东驿线则是经过东南区进入贵州盘县的驿道,是过去秀才赴京赶考的宣威第二条进京驿道。这条道路从宣威城出来后,经钱家屯、下马房、中马房、上马房、啊脚、十里长冲、卖酒铺、石关、格早岩、三道水、猴街子(今基场)、撸袼河(今宣威磷电所在处)、跑马道、石阶脚、三关寺、岩脚、入富源境内的大硐,经老石碑进入贵州普安(今盘县)。所说的老石碑,就是云贵交界的界碑。

东驿线一直以来作为东南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命脉,不但成为出省入滇贩运货物的干道,而且在建国初期的剿匪战斗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当年的云贵土匪姬少白就是盘桓在这条道上,最后在他攻打兔场区政府时毙命,解放军也是沿着这条道追剿残余土匪并撵入贵州。红军长征时,中央军亦是从这条道经贵州盘县入境,前几年尚有健在老人谈起所见往事。

这些都是后来人们所见到了的,之前呢?从史书上得知,沾益、宣威东境的古驿道多为明清时候所建,民间亦传说有在石阶脚顶棚香案迎接钦差大人的说法,可见这条道在清朝时是一条官道。既然是官道,就避免不了为当时的经济和政治服务,譬如徐东将军就是从这里进入富源平叛彝民起义。民国缪浒澄主编的《宣威县志稿》记载兔场从清朝初期康熙年间至道光时候都开采铜矿,而且产量颇丰,相当红火,由此,兔场也成为当时重要的工业集镇,现在仍然存有四川会馆(财神庙)、江西会馆(江西庙)等遗址佐证。民间亦传说兔场槽子在清朝时从小冲头至茨营建有九十九盘炉,炉火映红了天空,使黑夜如同白昼,数个铜厂不分白天黑夜地冶炼。那么,冶炼的人之多和产量的丰富都成了不争的事实,民间传说和官方史料同时佐证,地方上存留的采铜遗址也比比皆是,譬如茨营铜厂、芦塘铜厂、莺歌沟铜厂等。

然而这么多的人冶炼出的铜又运往哪里呢?难道是自产自销?否。从雍正年间起,清朝的用铜铸币就成了问题,至乾隆年间干脆停止采办日本洋铜,导致整个滇铜京运,兔场产的铜当然也得运往京城。当时,宣威产的铜一是从北驿线运京,二是从东驿线出省转运。据豆丁网《天下钱仓铜银古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清廷只好令云南停止铸造专供外省和京城的钱币,改由外省来滇开办铜厂,运铜回各省自行铸造(东川府治会泽的江西会馆就是这么来的,一帮江西商人来云南,开铜矿,当铜老板,运铜回江西铸币,发了大财,盖个老乡会馆,联络、办事、听戏娱乐。实际上,清代云南各地外省会馆的兴盛,主要也是因为这个政策,各省的商人纷纷汇聚云南,主要不是做茶生意,而是做铜生意,不是做茶老板,而是做铜老板),原运京师的钱币亦行停止,改由云南运铜至京,另行设局铸造。”由此,兔场的江西会馆便弄清了来历,原来是江西人来此做铜生意运铜进京而建的。另外该文中还说当时京运的铜占云南总产铜量的1/2,特别指出“正厂和分厂生产的京运铜……

曲靖、东川二府集中于东川的‘东店’”,“和‘寻店’之铜运至威宁(今贵州威宁县,与今云南宣威市隔可渡河相望),再由威宁至镇雄(今云南昭通市镇雄县),由镇雄至四川泸州总店。”《滇志》中说:天启便称云南铜“供天下”,当时云南铜进入中原最重要的是通过普安镇(今贵州盘县)远道转运。至此,可以说兔场的铜都是由东驿线运京的,一边是从东方经过老石碑进入盘县装船走水路运京;另一边是从西边经过猴街子、马房进城,走陆路运京,总之东驿线成了名符其实的运铜古道。

编辑:system 审核:system

相关文章阅读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