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猫耳斗——好吃烟,好打狗

人们总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于是勇者探索、智者思考、巧者创造,这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然而很多时候,寂寞总是挥之不去,人们便寻求各种刺激以资排遣,久之成瘾,比如打麻将、比如上网……抽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

猫耳斗是一种抽烟的烟具,因其斗部状如猫耳而得名。宣威人素有吸旱烟的习惯,旱烟也称草烟或叶子烟,是当地人自己种植、炮制的一种烟草。吸旱烟不同于香烟,得有烟具——猫耳斗应运而生。

制作猫耳斗是龙场镇五里村委会小营上自然村的传统手工艺。小营上村位于龙场镇东南部,居住着32户147人,多为李姓汉族。猫耳斗制作始于清朝光绪年间,迄今百余年,已传五代,外称李铜匠,现在该村仍有10余户子孙继承祖业。龙场猫耳斗加工都是以家庭作坊为单位,大多数加工户平时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农闲时制作猫耳斗,多数是用户上门订做,零散打造,也有部分加工户制作成品到周边集市和市区销售,其制作工艺大同小异,只是手艺精粗有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铜匠师傅是李广周、李存勋父子。2005年“猫耳斗制作技艺”被命名为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广周同时被命名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又被命名为省级传承人,2013年李存勋被命名为宣威市级传承人。

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李广周的曾祖辈五兄弟就开始做烟锅,其中最出名的是李广周的曾祖父李应拔,到祖父李子伦一辈的五弟兄中有3人、父亲李德泓一辈有4人从事该工艺,李广周(1949年10月13日生)从小跟父亲李德泓学艺,心灵手巧,耳濡目染,16岁出师单独操作全套工艺至今。近年他又把这门技艺传给了长子李存勋(1968年5月29日生)和四子李存彪(1982年6月24日生),即第五代传人,现李存勋不仅单独有作坊,工艺水平较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存彪亦能熟练掌握全套技艺。

工匠们多数以做猫耳斗为主,应用户需求也做其它铜器,如铜锅、铜壶、铜调羹等炊具和铜灯、铜锁等。随着不锈钢制品和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常使用这些铜制器具,也就基本不做了。李铜匠家几代工匠均不乏精品,如上世纪初为浦在廷家专门定制的腌制火腿时照明的铜油灯就十分精致,其中一种尤为特别,手持灯柄,任凭如何倾斜旋转,灯油都不会溢出,而且灯芯始终朝上,方便夜间腌制、观察火腿时照明。现存李广周的父亲李德泓制作的一副铜马辔(马笼头),据说当时售价十个大洋,几年前李存勋在外地发现后又收购回来。它是将绵羊角切成长方形的小薄片,两边用相同大小的铜片夹住,再用铆钉连接制成,铜片上刻有李德泓的名字,整个铜马辔提起来如同一条链子。这副马笼头沁色古雅,厚重深沉,让人浮想联翩,不知套过多少马头,经过多少人的摩挲。现存昆明圆通寺大殿的48串风铃出自李广周之手,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单位上门定制的。铜铃的坠子是一条小鱼的形状,鱼鳞、鱼鳍生动逼真,鱼嘴咬住上面的扣子,风吹铃摇,恰似鱼儿摆尾。

其中最主要的产品猫耳斗,由烟杆和铜部件两部分组成,主要原材料是清香木(俗称乌木)等名贵红木和铜。一些较长的鸡冠子烟锅也可用对节木或竹子代替乌木。乌木大多生长在河谷地带的悬崖石缝中,需要生长50年以上,木质坚硬,色泽乌黑,去皮刨光后可见环状的天然纹理,俗称牛胁巴花,纹理清晰古雅,质地沉重厚实。如今宣威境内已较为少见,原料多从西双版纳、贵州等地引进,或从越南、缅甸等国进口。采集到的乌木阴干后,经挖斗、搂空、刨光、雕饰、上油后制成烟锅杆。然后在烟杆的前端和斗部分别包上加工雕饰好的铜皮饰品。配上铜制烟嘴,錾上花纹,钻上拴链子的小孔,连接烟杆即成。猫耳斗小的只有四五寸长,小手指粗细,较大的有一米多长,重达数斤。猫耳斗使用时间越久,成色越好,如果长时间不用,需用软布蘸菜油擦拭保养,才能历久弥新。

铜部件的原料过去多用纯铜,俗称红铜,现在多用铜锌合金,俗称白铜。根据需要将铜片切成坯条进行锻打,熔铸定型后錾花,经花錾一锤一錾一点,由无数点线组成规则的几何图形和麦穗、花草等图案。为求颜色变化,又在白铜上镂槽,然后用红铜丝镶嵌上线箍,经高温熔铸、磨平后,红白相间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而且永不褪色。烟嘴顶端有活动的丝接,可随时拧下清除烟垢。上面的小孔可以拴上装旱烟的布装或其它饰品。一些铜部件往往由几部件组合而成,工匠们有一种独特的焊接技术:把焊药(用铜粉和硼砂粉按一定配比制成)撒在铜件接口处,用高温熔接后磨平,即牢固又看不出痕迹。这种技术同样可以用来焊接和修复其它金属器具。

猫耳斗整个生产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制作精细,图案设计及金属配比全凭制作者的经验和感觉,并无固定模式,制作一根猫耳斗往往需要四、五个工作日甚至更长时间。每一部件制作中稍有疏忽,都可能出现次品甚至废品。生产工具比较常见,一个小巧的锻炼和熔铸用的风箱炉,一个工作台,一个铁砧墎,其余就是锤、锯、锉、钻、刨、錾、丝公丝母等;很多工具都是工匠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制作。

猫耳斗的技艺传承方式基本是口传心授,主要靠父传子、兄传弟的方式在家庭中代代相传。外界曾传言李铜匠家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婿,并非事实。只因作坊狭小,活计苦累,乌木又极为紧缺,过去很长时间内,经济效益不好,很多男人都不愿意干,女人就很少参与了。现在龙场境内已有不少女性学会猫耳斗制作。

过去人烟稀少,山高林密,人们出行时常受野兽、草寇的侵袭,男人出门往往都把大猫耳斗提在手中,既可吸烟,也是再称手不过的防身武器,猫耳斗因此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常用物品,所以至今仍有“猫耳斗,家家有,好吃烟,好打狗”的民谣。最有派头的是在闲暇时,男人们在小院里、树荫下用大猫耳斗装上一袋上好的烟叶,吞云吐雾,悠然自得。劳作时,则常把四、五寸长的小猫耳斗刁在嘴上,边劳动边抽烟,抽完往口袋里一揣,携带方便。还有一种较长的鸡冠子烟锅,斗部形如鸡冠,顶端还有一节长长的尖锥,一些行动不太方便的老人比较喜欢,既可以抽烟又可以拄手,既方便又气派。过去宣威农村屋内都有火塘,上年纪的老人,在家抽烟时把一米多长的大猫耳斗直接伸入火塘点烟。宣威当地的民谣这样描述用猫耳斗抽烟的讲究和惬意:“一要烟袋空,二要卷得松,三要明火点,四要咂得凶”。

赶马帮的年代,猫耳斗是马帮汉子的必备之物,既是烟袋,又是方便称手的随身武器,也不似刀枪之类太过显眼。常见的骑马烟锅烟杆较长,但要细一些,比普通的大猫耳斗轻便。马锅头使用的猫耳斗则是特制的,只有一两尺长,所有部件均为白铜制,烟杆上拴有几个铃铛和铜制烟盒,雕琢精美。它有两个功能,一是身份标识,二是休息时和贵重物品放在一起,起到报警作用。龙场猫耳斗跟随马帮传遍了省内外甚至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家,如今甚至远到欧美等地,享誉海内外。

李广周父子多次参加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产品倍受青睐。2013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味道》栏目对李广周父子及猫耳斗制作技艺进行采访报道,节目在多家电视台播出,猫耳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越发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纷纷订制、购买猫耳斗自用、或孝敬长辈、馈赠亲友,逢货要价,根据原料质量和产品大小、工艺精粗,单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甚至一些不抽烟的人也往往收藏一根精致的猫耳斗,或作装饰或为把玩,既充满怀旧情结,又显得雅致有品味。(滕仕万)

编辑:system 审核:system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