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宣威洞经音乐文化

地处滇东北地区的宣威,是出省入滇的重要通道。特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特殊的文化艺术,洞经音乐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元末明初,大量外来音乐文化随移民进入云南,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一些文人乐社,文人骚客常聚合在一起唱奏从中原传来的各种曲调,这些曲调因流行于民间并被道教色彩很浓的宗教组织用来弹唱《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而被人们简称为洞经音乐。洞经音乐形成于南宋的四川蓬溪,其创始者为刘安胜和卫琪,是以一种说唱体,并采用散、韵结合,叙述与赞颂相交织的形式出现的音乐形式。文昌,即文昌帝君,全称文昌梓潼帝君,简称梓潼帝君或文昌君。大洞为上清家理想之仙境,据称此经本藏于大洞仙宫中,故名《大洞仙经》。上清派奉此经为上清诸经之首,宣称“若得《大洞仙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 , 读之万过皆消……”洞经音乐因此又被认为是纯粹的道家音乐。

洞经音乐是一个音乐体系,既有宫廷音乐、庙堂音乐、唐诗宋词词牌,也有道教音乐、佛教礼仪音乐、北方吹打乐、江南丝竹、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等音乐元素,是全面继承了儒家“礼乐之教”的音乐传统,逐步形成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大成,融吹拉弹唱为一体,代表儒家音乐文化的民俗礼仪音乐。其音乐结构非常严谨,多为一板三眼(4/4 拍)和一板一眼(4/2 拍),起板、落眼必须准古老的洞经音乐确无误。木鱼为整个乐队总指挥,起乐止乐,都听命于它。因此,洞经音乐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调式结构、风格色彩、旋律节奏、演奏技巧及乐器配置的珍贵资料。

宣威洞经音乐始于清朝中后期,并流行境内城乡,洞经班子遍布各地。民国《宣威县志稿》对此有所记载,并配有乐队方位图。宣威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与一位叫吕协堂的洞经艺人息息相关的。

宣威榕城洞经班老艺人沐维邦处所保存的《佑圣真武报恩经》重刻本序言中有“今者,吾乡乐善诸生,谋刻是经,用广流布”之说,说明当时洞经音乐已经在宣威境内广泛流传。而这本《佑圣真武报恩经》,则是宣威虹桥人吕协堂重刻于清同治五年。洞经班的艺人说,吕协堂是到曲靖向“金家洞经班子”学的,吕协堂学成回村后,就成立了一个洞经班子。这个洞经班子,犹如一个极有生命力的音符,谱写出了宣威洞经音乐崭新的篇章。在吕协堂的影响下,又有板桥的樊彩川组织了一个洞经班子,请虹桥的师傅去教,使得宣威的洞经音乐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清光绪年间,宣威城内上下堡街各成立了一个洞经班子,上堡街的班子称为“乐善乐”,常年在北极楼(今老电影院前的一个跨街楼)活动;下堡街的班子称为“无极天”,常年在下堡街的斗母阁(今宛水二小东院处)活动。民国时期,在宣威境内相继出现了“纯善堂”、“万善堂”、“好善堂”、“快乐堂”、“永庆天”等班子。乡下落水灰洞村、来宾后夸村以及倘塘、宝山等地也先后出现了人数不等的洞经音乐班子。

演唱洞经音乐,是有许多讲究的。演唱时间一般在农历的二月初三和五月二十三,在当地的文昌宫、关帝庙或私家庭院广张经像、 琴弦声声设堂做会,用音乐伴奏方式演唱《大洞仙经》,为求雨祈晴,解厄消灾;或以咒语符章镇压妖魔,表章诰文申奏天庭,恳求神灵广施恩泽、普降吉庆,以保国运昌盛,天下太平。演唱《大洞仙经》时,全体成员衣冠整洁,乐队首先以独特的鼓点打出风云雷雨之声,象征神灵降临。乐队须按八卦方位设座,按祭神需要演唱《咒章》、《燃灯调》、《普光调》、《仰起调》、《瑶池会》、《清净调》、《大乘调》、《大吉祥》、《佑圣真武报恩真经》、《文昌大洞仙经》、《大乘调》、《甘州赞》、《倒拖船》、《老柱腔》、《开经赞》、《清可颂》、《小鹧鸪》、《南进宫》、《山坡羊》、《道师令》、《将军令》、《浪淘沙》、《大开门》、《香供养》、《一江风》、《元皇赞》、《满道场》等曲调。洞经音乐的曲牌多至上百种,一部《大洞仙经》需要三天四夜才能演唱完,音乐风格庄重而典雅。后来,活动时间不再受“二月初三”或“五月二十三”的限制,变成经常性的,一年四季每隔三五天,既念经又拜忏,间以弹洞经。所操乐器有二胡、三弦、笛子、月琴等“细乐”;打击乐有板鼓、堂鼓、木鱼、磬、大小锣、云锣、大小钵、铙钹、响板等粗乐。弹唱中有吟有唱,有领唱合唱,曲调固定于所唱内容,旋律变化大,优美动听,起到了娱神娱人和自娱的作用,一直流传到民国末期,1949 年基本停止活动。

洞经音乐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洞经音乐得到宣威文化部门的重视,一批洞经音乐被收集整理并保存下来,一些优秀的曲牌也常被搬上舞台,重新倾吐它悦耳的声音。今天,在双龙、板桥、普立等乡镇街道,都有洞经班子在活动,处处可闻经唱磬鸣、丝竹声声。今天的洞经音乐,既可在殿堂演唱,也可以为舞蹈作伴奏;既可以按部就班、正襟危坐地演唱,也可以三人、五人聚集一起,自演自唱,自娱自乐,打破了常规,打破了宗教桎梏的束缚,逐步走入宣威人的日常生活。如果时逢春意盎然,或操弓于清水池畔,或弄弦在依依杨柳前;或坐于凉亭中低吟浅唱,或立在假山旁轻拉慢吹,仿佛看得见串串音符从琴弦上、笛孔中跳跃而出,组成优美的旋律,飘飞在青山绿水之间,缠绕着堂堂庙宇和森森古柏,春色因此更加宜人,春光因此更加明媚。身临其境,在领略到洞经音乐古老、庄重、典雅的历史风貌和心灵受到陶冶的同时,一定会引发人们对洞经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赞叹。

2006年4月,宣威市广播电视局曾摄制了题为《宣威洞经音乐》的专题片,为洞经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古韵犹存的宣威洞经音乐,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文章源于《文化曲靖.宣威》)

编辑:system 审核:system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