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宣威市阿都乡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实施“五大战略”  突出“四个重点”

切实打好脱贫攻坚硬仗决胜全面小康

--宣威市阿都乡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历史上的阿都,是一个等同于“贫穷、落后”的词汇。“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民贫”、“交通靠走,治安靠狗,通讯靠吼“、“山无一片林,地无三亩平”是该乡最真实的写照。

通过近年来扶贫攻坚工程的实施,阿都曾经的沧桑已不复存在,穷困的影子已慢慢消失。青山绿水畔,阡陌田园间,条条盘旋山间的玉带公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幢幢高楼构成的靓丽村庄,农家小院,瓜果飘香,清澈卫生的自来水哗哗流淌,满坡的核桃树在晚风中歌唱……如诗如画,欣欣向荣!

微风轻拂农家甜蜜的气息,漫过了乌蒙乡村的天空,起伏的山峦挟裹着美丽村庄在云海里轻舞,诗意在朝霞里缓缓流淌……村庄靓了、观念变了、精神好了,处处能感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这是脱贫攻坚的成果,也是阿都人民“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不等不靠的自立精神”的最好诠释。


题记

阿都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距市中心84公里,与贵州省威宁县毗邻。下辖12个村委会60个村民小组171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彝、回、水、壮、白六个民族,有农户10650户4.3万余人。最高海拔2480米,最低1300米。国土面积125.66平方公里,耕地8.1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5.3万亩,占总耕地的65.4%;乡党委下设15个党总支73个党支部,有党员785名,其中:女党员139名。35岁以下党员235名,60岁以上的党员171名,少数民族党员44名,大专以上党员258名。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46户5851人,2014年-2016年共脱贫828户2547人,2017年脱贫23户77人,新识别6户20人,剩余未脱贫1195户3257人,无返贫户,贫困发生率为7.25%。

阿都乡无区位优势,无产业支撑;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增收渠道单一,收支矛盾突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面对以上基本乡情,乡党委、政府绘制了全乡脱贫攻坚作战图,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挂图作战,将各年扶贫目标详列于乡村两级脱贫攻坚作战图,并于2018年1月完成规划并上报市扶贫办。形成了对脱贫攻坚工作“心中有数,手中有活,身上有责”的机制,营造了扶贫攻坚“大会战”良好氛围。

阿都乡全面聚焦精准扶贫,高度关注扶贫攻坚工作,组织扶贫、财政、民政、交通、水务、电力、村建等部门对精准扶贫工作扎实开展调研,制定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通盘谋划,整合资源,狠抓落实。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开展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实行市级挂钩帮扶单位和乡级领导干部包村责任制,将各项指标和重点工作逐级分解。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重,全面落实“八个一批”脱贫措施,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主动脱贫。统筹落实教育、健康、转移就业、生态补偿、兜底保障、社会帮扶等措施,多渠道帮助贫困群众脱贫。

阿都乡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精准扶贫工作发展思路:以党建为引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区域统筹发展为支撑,以城镇化建设为带动,围绕全面决胜小康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党建领乡、基础强乡、生态立乡、科教兴乡、产业富乡”五大战略,突出“党建提升、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强化保障”四个重点,依托政策支持,挖掘本地潜力,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群众的生存环境、生产状况、社会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均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实施“党建领乡”战略 全面助力脱贫攻坚

着力强化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抓实班子队伍建设,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注重“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为助推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抓学习,强理念。把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培训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政班子成员为支部讲党课制度,全年开展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12次150余人次,开展干部专题学习2次270余人次;党政班子成员每月参加所在支部的集中学习,到挂钩村带头讲党课45余场次;开展党风廉政专题讲座1次,廉政党课4次。党员干部的整体理论素养明显提升。

抓班子,强队伍。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切实促进党内生活严格规范。采取引进、回请、下派等方式,选优配强党组织负责人、基层党务工作者,下派“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5名,开展基层党务工作者集中培训2次70余人次。注重从优秀教师、村组干部、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和大学生村官等人员中发展党员,开展党员培训2期350余人次。完成89个党组织785名党员的信息采集工作。扎实做好农村困难党员关爱工作,慰问老村干部、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132名,发放慰问金2.64万元。抓好大学生村官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工作,有计划的开展轮训。

抓基层,打基础。认真落实“互联网+党建”工作,统筹推进农村、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分类施策提升各领域基层党建水平。组织各党总支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对基础党务工作进行了专题培训,统一制发了基础党务台账档案盒。全面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个。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巩固年”工作,抓好村组活动场所建管用,拓展村组活动场所功能。2017年总投资140万元,建村民活动场所9个,统一制作安装了标示标牌及相关制度。结合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一先双带”(率先致富、带头致富、带领小康)工程,用好贫困党员关爱资金;建立“一帮十带”、结对帮扶等制度,抓好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工作。创新贫困村党支部设置方式,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做法,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项目;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项目1个,培育了3个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16户100万元。组织村党总支书记和党员进行专题培训2期400余人次,创建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3个。


实施“基础强乡”战略 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基础设施滞后一直是制约阿都发展的“瓶颈”。阿都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认真落实好“挂包帮”和“转走访”工作,市级挂包领导、挂钩单位倾力配合,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不断升级改造各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在短短几年内形成了成熟的乡村交通网络、水利网络和电改网络,着力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承载能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乡人民叩响了幸福生活的大门。

筑牢水利基础。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切实推进山区“五小”水利和雨水积蓄利用等工程建设力度,加强田间用水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在抗旱过程中,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挥重大的减灾作用。三年来,总投资350万元,建成人饮安全项目18件,建成大小蓄水池46个,小水窖600多个,安装饮水管道17万米。在中小学建成学生洗衣台4个、安装水龙头110个、学生饮水机7个。

筑牢电力基础。切实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网改率100%,升级力度进一步加大,荣胜、大佐“二次网改”竣工投用,姜棚、同兴、施都“二次网改”启动建设,梨树至姜棚10千伏线路改造项目开工建设,预计投资450万元的供电所办公楼建设即将竣工,有效提升了电力保障水平。

筑牢交通基础。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乡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构建便捷、畅通的乡村路网;多方整合资金,做好村组公路的新修和维修改造工作。全乡通车里程累计达485.5公里,171个20户以上自然村100%通公路,乡村公路硬化率达86%。2017年投资952万元硬化通村公路9.32公里,完成窄路基改造工程29公里。群众交通运输难题进一步得到解决,“人背马驮”现状将逐步成为历史。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阿都乡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共95户339人,占地40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12平方米。现已完成梨树街集中安置点的选址、征地、签订相关协议工作,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招标等工作有序推进。于4月底正式开工建设,预计12月底竣工搬迁入住。同时,将着力解决搬迁安置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问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


实施“生态立乡”战略 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着力实施“生态立乡”战略,坚持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氛围,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全乡共有林地12.9万亩,其中:原有林地8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9万亩。有国家级公益林2.53万亩,省级公益林2.52万亩,累计种植经济林果8万亩180万株,成活144万株,成活率80%。聘用贫困户做生态护林员57名,每人每年补贴8005.61元。加强林政管理,强化管护措施,扎实开展护林防火,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行为。森林覆盖率达34.5%。同时,加大灾害治理力度,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全面推行河长制,全乡6条中小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制定出台了《宣威市阿都乡集镇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组建综合执法队,集中整治环境脏乱差、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梨树中心集镇和谷兴、大佐、银厂3个集贸市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投资70万元购置了2辆垃圾清运车和20余个垃圾箱(桶),建成清洁田园垃圾池2个、公厕1座。集镇垃圾处理场完成选址进入规划实施阶段。投资120余万元的银厂“笔架山”公墓竣工验收,辐射所辖12个行政村4万余人。


实施“科教兴乡”战略 激活人力资源潜力

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民生、就是抓扶贫、就是抓发展”理念,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首要位置来抓实抓紧,在基础设施、队伍建设、强化保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投资1985万元,建设乡一中、梨树完小、中心幼儿园等10个项目13692平方米。以深度贫困村脱贫出列为契机,在12个村完小规划建设幼儿园。启动姜棚、立新等6个完小学生宿舍楼、教学综合楼、厕所、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校际交流、末位淘汰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善钻研、懂教育、会管理的校长队伍,着力培养一支爱学生、师德好、业务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位推动阿都中学跨越发展,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研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中学教育向优质化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学子走出大山,更多的家庭梦想成真。2017年,中考上线299人(曲一中1人),全乡小学综合成绩位居全市乡镇前列。


实施“产业富乡”战略 推动全乡经济振兴

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村一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实行扶贫对象“双向全覆盖”。突出产业主导作用,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整合资源要素向发展潜力好的产业倾斜,加快构建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贫困户有持续稳定收入。

着力提升传统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加快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提升粮、烟、畜传统产业科技含量,提高玉米地膜覆盖率,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办好1000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样板,良播面积达6300亩以上,确保粮食安全稳产。3.8万亩玉米、1.8万亩马铃薯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5%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种植烤烟1205亩,完成17.35万公斤烟叶收购任务,实现产值528万元、税收181万元;充分发挥生猪养殖大户示范带头作用,培育和发展中小型规模养殖,不断提高养殖产业经济效益。生猪存栏5.2万头、出栏8.5万头,牛羊存栏分别为6500头、5600只,畜牧业产值达1.03亿元;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建立完善富余劳动力台帐,积极捕捉劳务信息,加强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订单输出、定向输出、定岗输出和帮带输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次,劳务收入1.6亿元。劳务输转已成为全乡群众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品牌效应,积极推进“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核桃、蚕桑、生姜”等特色产业,扎实做好后续培育管护工作。全面启动6万亩核桃品种改良“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打造以核桃为主的生态、优质干果生产和加工基地,真正使核桃产业成为群众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种植蚕桑1.7万亩,加强低产桑园改造,组织人员对桑农进行技术培训,投资100万元实施同兴蚕桑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改造桑园1000亩,建成蚕桑产业发展中心1个,生产蚕茧80吨,产值达2000余万元,带动1355户养蚕户户均增收1.5万元。全面推广蚕桑与魔芋、大豆等宜林矮科经济作物套种技术。种植生姜2500亩,实现产值2800万元。

引导发展新兴产业。认真做好产业规划和布局,大力发展药材、辣椒、花椒、柑橘、漆树等新兴产业,规划种植辣椒500亩、花椒1600亩、柑橘300亩、漆树900亩。积极争取大佐至施都赶得河沿线特色农业经济带项目纳入市级涉农资金整合盘子,真正把该项目打造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示范性好的田园综合体。深入实施“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三年行动计划,新建乡级电商服务站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全覆盖,推进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渠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初见成效,集中流转土地2000余亩,培育发展种养专业合作社1个、种养殖基地1个、家庭农场2个。增坪村种养合作社“种养加”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带动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破冰电商物流业,建成“农村淘宝”服务站1个,开启农村电商新路径。


着力强化民生保障 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乡党委、政府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按照深度贫困乡、深度贫困村达标出列要求,做好项目规划入库和争取实施工作,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补齐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增强群众致富信心。

大力发展卫计事业。加强乡村两级卫生院(所)标准化建设,全面抓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增强各功能科(室)的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关爱妇女儿童健康,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深入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全覆盖。全面落实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北片区老年人体育运动会。荣胜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投用,增坪文体活动场所基本建成,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圆满完成。

全面提升社保水平。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低保规范化,实现应保尽保,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机制,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和居民大病保险有序开展。强化低保、五保、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和救助,规范发放自然灾害和临时救助资金。加强新农合、新农保的收缴,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力度,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加强助残、慈善、优抚安置、防灾减灾等工作,筑牢民生底线。开发创业就业岗位60余个,完成2340人次劳务输出;贫困户新农合参合率100%,家庭医生签约率100%;新农保参保23107人,参保率达96%。发放低保、五保、自然灾害、临时救助、大病补助共1308万元。信用乡镇创建被曲靖市命名授牌,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切实抓好安全法治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依法治乡进程,创造安定和谐、共治共享的社会局面。坚定不移抓实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认真落实行业监管、属地监管、企业主体责任和“三必管”责任,坚持检查督查长效机制,强化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大执法惩治力度,突出抓好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危化品、食品药品、烟花爆竹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筑牢安全发展防线。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警处置能力。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群策群力抓好信访维稳。坚持属地管理、行业负责的原则,加强综治维稳信访基层基础建设,突出涉法涉诉、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严厉打击缠访闹访、越级访等非法上访行为,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乡、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健全完善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机制,提高预防和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完成“一标三实”工作。深入推进“七五”普法,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推进全民守法。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阿都乡农村经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改变传统的产业构成模式,为全乡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20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工业投资1.2亿元,招商引资25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 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5万元。“1+4”各项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文:徐兴映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