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第一次修公路

人的一生,要经历无数第一次。也许是大半辈子与交通打交道的缘故吧,第一次修公路的经历总会不时从脑海中蹦跶出来,挥之不去。

那是1958年春天,13岁的我在宣威二中读初一。开学不久,学校就发出通知,每个学生要准备好锄头、背篓等工具,去中村里修公路。

接到通知后,同学们便匆匆回家,备齐劳动工具。除了锄头、背篓,大家还准备了一个拐扒。这是滇东北一带农民常用的一种工具,它的主要部分形似一个平放着的大写英文字母“V”,下面连接一根木棒,木棒的长短因使用人个子的高矮而定。在背负重物时,感觉累了,就将拐扒在身后立起,让背上的篮子稳稳固在上面。歇了气再背起竹篮,拄着拐扒继续前行。

中村离学校八九公里,那里有个中村煤矿。从二中所在地格宜到中村只有条简易公路,而且还有一段没有完工,我们要去修的就是那段没有完工的公路。宣威二中是一所乡村中学,数百名大小伙子、姑娘,是一支难得的劳动主力军。于是,大凡附近有了需要突击的任务,就会想到这群学生。十多公里外的一个乡镇水稻栽插进度滞后,二中师生调去支援;附近生产队庄稼收不起来,二中师生前往突击。煤矿修公路的任务落到师生肩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工具准备就绪,二中师生便前往公路工地,以班为单位住宿在一个叫陆家村的村子里。陆家村坐落在山腰上,通往中村煤矿的公路从村后的山梁上通过,村子下面是一条布满鹅卵石的小河。学校负责整修的公路里程大概也就两三公里,任务也很明确,在路基上铺一层石头,再铺一层泥土,然后平整、碾压。当时也不太懂,其实就是加铺公路面层。那时,二中的规模并不大,全校也就8个班,以每班50名学生计算,也就400来名学生。任务分到各个班,一个班负责一段。开始,同学们一人一个背篓、一个拐扒,沿着陡峭弯曲的小路,从小河里将鹅卵石一背篓一背篓地背到公路上。那个拐扒可起了大作用,每次背石头,大家都要将背篓放在拐扒上休息几次才能到公路上,每次都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没有几天,河里的石头背光了。于是,高年级的学生自己动手开山炸石,像我们初一的学生只好到山上找石头。近400名初中生,用稚嫩的肩膀,将石头背到路上,铺就了一条平整的矿区公路。修路持续了多久,十天,半月,已经记不清楚,但这次修路的经历却铭记在了我的心里。

修公路过程中,也象征性地上了几堂课,课堂就在农家鸡飞狗叫的场院。

中村修路,让我首次近距离接触了公路。此后,我还与其他同学一起利用星期天到学校附近的公路道班打工,整修过公路。

我常常想,是不是第一次修公路就决定了这辈子要与公路打交道?要不然,上学,当兵,到企业就职,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公路上,退休了,萦绕在心头的、忘不了的还是公路!(作者:王家凯,原工作单位: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74岁)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