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和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市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坚持标准、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建设安置点222个 搬迁人口5万余人
在乐丰乡姑着村集中安置点,一排排具有回族民居特色的新房拔地而起。据村干部介绍,姑着村属于回汉杂居村寨。在进行房屋设计的时候,把回族群众的生活习俗作为设计的重要元素,形成了汉族群众和回族群众集中居住,房屋建筑风格迥异的格局。
“我家以前住的地方环境差,生活也不方便。现在住上了政府统一盖的新房子,不但符合我们民族的特点,而且环境好,交通方便。”。姑着村回族群众周丽仙开心地说。她因家人生病导致家庭贫困,于2016年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她家不仅搬进了新房,还享受了一系列照顾政策,再加上丈夫外出务工的收入,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2019年,是宣威市脱贫摘帽的关键之年。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越来越多像周丽仙这样的贫困户住上了新楼房,开启了自己的幸福新生活。
目前,宣威市已建设集中安置点222个,共实施15379户513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
宣威市依托安置点所在地现有资源,结合省、曲靖市“50个工作目标”要求,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便民服务等方面,就近就便解决搬迁群众上学、就医等问题。在安置规模较大的城区安置点,同步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购物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医疗服务机构,让搬迁群众享受更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做好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让搬迁群众享受的政策不断档、不脱节。
注重分类施策抓好产业扶贫
在东山镇马场村集中安置点,一楼的扶贫车间格外热闹,村民马丽艳正熟练地干着手里的活计。刚刚搬到安置点居住的时候,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任何手艺的她,一直担心就不了业,孩子的上学费用无法解决。才搬进来没多久,她就被安排到扶贫车间上班,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为确保近期脱贫有支撑,远期增收可持续,宣威市立足安置点的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以发展特色农业和劳务转移输出为抓手,立足特色种养业,加快土地流转,出台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带贫,形成龙头企业+基地+搬迁户模式。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贫困人口,通过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就业。针对集镇安置点,利用安置点配套的商铺,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农超对接等服务业。积极引进零配件组装、来料加工、订单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办扶贫工厂、扶贫车间。同时,结合集镇的服务管理,开发一批公益性、公共服务性岗位,优先安排搬迁群众就业。针对城区安置点,依托烟叶复烤厂、凤凰钢铁、为君开餐饮文化服务公司、弘光保安公司等企业解决一批。依托火腿加工、餐饮服务、物流配送、环卫、保安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一批,实现就近就业。通过以上措施,可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户均1人以上实现就业。
强化基层组织完善后续管理
为切实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宣威市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党工委,推行“党工委+迁出地党组织+迁入地党组织+职能部门临时党组织+群众代表”的工作模式。目前,城区安置点已成立了复兴街道,其他安置点通过组建新村(居)委会、并入周边村(居)委会等多种方式加强搬迁群众后续管理工作。建立党组织广泛动员群众工作机制,制定安置点村规民约,推行片长制、楼长制等网格化管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自我管理服务,协助解决矛盾纠纷和生活困难问题。(特约记者 吴小学)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