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兴乡进城集中安置户一共256户、763人。这里是新成立的复兴街道龙泽社区6栋,在这栋里住有文兴乡白药村、铜店村、马龙村、块塔村、太平村等村邓家和、彭庆宇、崔同超等12户进城集中安置户。”6月16日,记者尾随文兴乡城区集中安置点驻点帮扶干部赵德华在城区集中安置点进行走访,赵德华还没有来得及把复兴街龙泽社区的文兴乡进城集中安置情况介绍完,电话便响起来了。“喂,小赵,我的电视放不了了,没有图像,没有声音。”挂完电话,赵德华急匆匆地赶往向他打来求助电话的17栋1单元进城集中安置户余乔发老人家中。电视还没有调试完,赵德华电话再次响起,“老赵,我家的用水卡找不到了,要怎么补办?”赵德华一边调试电视,一边在电话里叮嘱给他打来求助电话的海晓竹记得带好身份证、户口本在复兴街道服务大厅等候他。电视调试完后,赵德华又急忙赶往复兴街道服务大厅帮助海晓竹户补办用水卡。办完这些求助事项后,赵德华会心地微笑着对记者说道:“驻点帮扶干部,每天做的就是这些琐碎的小事情。”
2019年11月28日,引导帮助进城集中安置户报道入住;2019年11月29日,带领帮助进城集中安置户购买电饭锅等家具,生活用品;2019年11月30日,入户宣传用水用电、乘坐电梯、环境卫生等生活常识;2019年12月3日,帮助进城集中安置户徐广增寻找走失的小孩;2019年12月14日夜间,送进城集中安置户朱连勋老人到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翻开赵德华的工作日记,笔记本里记录着赵德华每天为文兴乡进城集中安置群众做的每件“小事”,每件“琐事”。
事情虽小,却体现了驻点帮扶干部赵德华的真情实意。赵德华说:“进城安置户大多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只有把每一件小事都认认真真的做好,才能让进城安置户住得放心、安心、舒心。”正是赵德华口中的“小事”,“琐事”,暖了人心,让文兴乡256户、763名进城集中安置户感动不已。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驻点帮扶干部,我们来到了大城市,有了新工作。住进了新房子,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住的省心、安心、舒心。”说起进城安置的好处,驻点帮扶干部赵德华的服务,文兴乡白药村进城集中安置户邓家和难掩心中喜悦。2015年,经过文兴乡白药村挂钩乡干部、驻村队员及白药村村组工作人员走访、实地核查等,邓家和家因病、因学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5口人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进城集中安置政策,并于2019年11月搬迁入住新房。搬迁入住后,根据邓家和家庭实际情况,在驻点帮扶干部赵德华的推介下,邓家和任复兴街道龙泽社区6栋2单元副单元长兼信息员,每月900元。妻子胡聪莲在附近务工,每月2000余元,邓家和家一年的家庭务工收入30000多元。就读的孩子还享受雨露计划,邓家和看病得到了大额减免,一家人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助,生活得到了保障。
在驻点帮扶期间,像徐天敏、缪云和、余乔发等进城集中安置户一直牵挂着赵德华的心,并且赵德华也尽最大限度的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政策上的协调对接。“搬迁进城后,父母年老,弟弟徐天欢有几天有事不在家,自己属于一级肢体残疾,行动不方便,女儿上高,家中无人照顾,老赵得知这一情况后每天按时到家中照顾我和母亲的生活起居,吃饭的时候还给我们送饭到家中。”说起驻点帮扶干部赵德华的细微服务,文兴乡着期村进城集中安置户徐天敏话语间满是感激。
“搬进了新房,住进了城市,这是我一辈子都没想到的,今天实现了,如同做梦一般。小赵每个星期都来看望我一次,比自己的亲戚走动的还频繁,我感受到了未曾有过的关心,我心里是真心的感激。”文兴乡白药村进城集中安置户余乔发老人家百感交集的说道。
2000年,余乔发老人家老伴去世。2001年余乔发老人女儿外嫁后,就剩余乔发老人一人独居,住房破旧,生活困难,居住偏僻,交通不便,2014年被纳为文兴乡白药村进城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12月搬迁入住后,在城区集中安置点,余乔发老人家找到许多“朋友小伙伴”。因常年一个人独居变得一向少言寡语的余乔发老人家如今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对生活也满怀希望。
扶贫路上无小事,细微服务暖人心。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只要像驻点帮扶干部赵德华一样从小事做起,从帮助贫困群众圆一个梦做起。发自内心的把贫困群众当朋友、当亲人,设身处地为贫困群众着想,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不但能够温暖贫困群众的心,还能增强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脱贫信心,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文图:訾永卫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