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一个宣威人小时候的过年记忆

又是一年春节到。时光流转,春节依旧是万千中国家庭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有很多习俗,各地的习俗千姿百态。家乡是宣威西北的一个小村,小时候的过年记忆一直伴随着我,新年到来时愈发浓烈。

7f0127532d8f454f9da0f7c230f47e6c.jpeg

推豆腐要在杀年猪之前进行,因为要用豆腐装猪肠子,风干后留作日常食用。豆腐制作异常繁杂累人,尤其在现代化的机械磨没有出现以前,都是推动石磨磨豆子,因此老家将制作豆腐叫做“推豆腐”,一个推字,写出了太多的无奈,但也饱含着对生活的无限深情和热爱。泡了一夜鼓鼓涨涨的黄豆,一勺一勺的舀在磨眼里。推动石磨,白白的豆浆流淌出来,铁青的石磨和黑黢黢的大铁锅配上洁白的豆浆,热腾腾的涨起来!煮熟的豆浆滤去豆渣,点上石膏,任由它们在锅里稍稍一会儿就化水成浆,将点好的豆浆煮开搅烂,一瓢一瓢的舀在豆腐盘里压去水分,豆腐就做成了。

每到快过年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家都会杀年猪,宴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猪肉将被腌制成为腊肉,来年大部分的肉食将来自于此。宣威火腿就是这样腌制而成的,千家万户的传统养殖,宣威冬无酷暑、夏无严寒的气候条件,是成就宣威火腿的“天然作坊”。火腿的腌制极其讲究,鲜腿修割定型,上盐腌制,堆码翻砌,洗晒整形,上挂风干和发酵,这是宣威火腿传统的制作工艺方法。

在春节前扫尘,是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老老少少齐动手,把家里家外认认真真的清扫一遍,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彼时的农村,家家户户大多烧柴,楼杆上、墙壁上糊满了黑黑的污垢,更是必须大扫除,一天半天弄下来,一家人搞得灰头土脸的,累并快乐着。

1.jpg

过年时,村子里的各家各户从山上摘来松毛,松针叶铺满家里的地面,吃饭时,大家席地而坐。传说铺松毛的传统起自元朝,这样寓意着新年的平安。

过年的饭菜总是十分丰富,小时候虽然鸡鸭鱼肉不是全部都有,但是农村伴随着改革开发的脚步日子也日渐丰富起来,猪肉鸡肉还是能吃上,炒炖煎煮后,香气十足,吃多了也油腻。这时候,一锅清水煮白菜端上来,大家吃得稀里哗啦的,不仅解腻,还寓意着“长吃长有”。

贴春联也是必不可少的,村子里的人们大多去乡间的小街购买。除夕当天早早起来熬浆糊,面粉和水在一个锅里搅匀煮沸,直到它变得平滑、有点粘,水被充分吸收。做好浆糊以后,立即使用,刷在门框上,认真仔细的把对联贴上去。有的再配上几幅年画,显得更加喜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子里还没有接通自来水,在距离村子两三分钟的地方有一方水井,清冽的泉水从山间修筑明渠引入。每天清晨或傍晚,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到水井边挑水。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特别是大年初一,人们争先恐后去“请水”,上一炷香,嘴里念念有词,祈祷风调雨顺。水是生命之源,这或许是源于对水的尊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心灵寄托吧!时代发展变迁,如今村子里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请水”这件事只是留在老人们的记忆里了。

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中国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小村子的人们祭灶神没有这么多讲究了,就在春节期间吃饭前进行祭祀,无非是供奉上酒肉饭食,上一炷香,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村子里有一棵龙树,粗壮挺拔,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全村人向龙树焚香叩头,敬献酒饭,祈求全村无病无灾、人畜兴旺。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村子里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就争先恐后前往祭拜,说是最早的人家当年必定家运隆昌。人们对龙树敬若神明,不敢有丝毫破坏。近些年老龙树枯死,就在它旁边另选一棵,大家祭拜如常,只是很少有人家争先恐后,天不亮就忙着去祭拜了。祭龙树,除了人们赋予它的传统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一种保护生态的体现吧。文:李文宏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