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品普立乡戈特村百年老树茶。阳春三月,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北盘江大桥下、宣威市较为偏远闭塞的普立乡戈特村,与山里群众一起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共同见证百年老茶树焕发新生机,“世外茶园”走向新生活。
早春三月,戈特村的清晨宁静而安详,阳光透过薄雾均匀的洒在茶园的上空,给嫩绿的茶叶渡上金边。60岁的朱早梅一大早便在茶树间忙活,老人手脚灵活的攀附在一棵老茶树上,手指在嫩芽间穿梭,十几秒一把茶尖被投放在背后的布袋内。近处,老人脸上开始微微冒汗,但收获满满,心里美滋滋;远处,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特大桥云遮雾绕,戈特卧佛群山拥戴,大山、高桥、峡谷、村落错落有致,好一片灵秀之地。
谈及老树茶,村里的老人并不陌生。68岁的柴正康老人用手臂围了一下茶树腰围,直径达20余公分。在老人的记忆中,打从小起树便这么大,制茶、喝茶成为戈特人血液里流淌的因子。因为戈特村地处泥猪河峡谷地段,海拔低、气温高,从泥猪河蒸发的大量水汽增加空气湿润度,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出这片老茶树。但是,在五十年代因市场和流通体制改革等原因,采摘加工、销售茶叶终断;七十年代被村民砍柴损毁不少老茶树,截止目前老茶园仅剩下零星分布的200多亩。近两年,随着老树茶行情上涨,这片茶园成为村民们的“心头宝”,也是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
清明前春茶因为香味足、水分少,价格是全年最高,因此村中妇女也成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采茶分为两个时间段:天蒙蒙刚亮,采茶人踏着晶莹的露珠结伴同行,腰跨茶篓紧张的忙碌在碧绿的茶山间,摘取最好的茶芽,五六个小时劳作后必须赶在中午最热前交茶。下午三点,再次上山……
采访当天,记者也体验了采茶。茶叶多生长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且山路崎岖,正午温度26℃,低热河谷闷热而潮湿,虽然有帽子遮阳,但仍能感受到太阳照在脸上的刺痛感,一个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采茶速度减慢,深刻感受到“谁知杯中茶,叶叶皆辛苦”。
“今天的茶叶品质好,都是大树茶,价格能比12元高点吗?”在集中收茶点,中午时分人头攒动,村民们小心翼翼的将茶叶放在簸箕上称重,每天平均能挣100多元。在集中放置点,村民采摘来的茶叶被均匀的铺在竹篾上,阵阵清香充斥整个房间,制茶师傅在萎凋的茶叶中挑出不合格的芽头。
下午四点,萎凋后的茶叶开始杀青。制茶师傅双手在茶叶间不断上下翻动,发出“滋滋”的水汽声,一时间茶香腾起,两三分钟后,杀青结束,机械揉捻……一道道工序都考验着制茶师傅的手艺。
村上的茶叶加工点设立在柴正达家,借此机会,他学会了加工茶叶的手艺。以前他是一名贫困户和生态护林员,现在在参与茶叶加工和管理过程中每天合作社支付他工资120元,仅此一项他家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5000元。他说:“每一个芽头,每一片茶叶,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都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能制作出别具一格的茶品,也成了我这一生最大的人生追求。”
柴正达家房内屋前,趁着阳光正好,茶叶进行最后的晾晒。忙碌一天后,制茶师傅都会泡上一杯茶,面对群山享受惬意的时光。柴正达介绍说:“戈特村制作出来的老树茶,条索紧实肥硕、色泽墨绿油润、全芽披毫,汤色橙明透亮,香气清纯持久、茶味浓厚回甘。”
如今的古树茶在戈特村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村党总支书记浦绍贤告诉记者,近年来普立乡戈特村本着‘要产业扶贫,更要绿色扶贫’的理念,致力于变‘输血’为‘造血’,以绿色扶贫的方式发展产业,成立宣威市特丰惠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结合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与宣威唯独茶韵茶叶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土地300余亩发展有机生态茶,在保护好现有的老茶树的基础上,加大茶园建设力度,通过产业扶持、技术培训、品牌培育等将戈特茶叶培育成为戈特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几年来戈特村茶叶产量达6000至8000公斤左右,净利润约6万至8万元,目前戈特村发展茶业种植加工生产已经带动了全村83户282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普立乡林业站负责人李学锐介绍,戈特村的老树茶见证了普立乡种植茶树的历史悠久,老一辈人就尝试过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随着人们对茶叶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戈特老树茶叶会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喜爱。针对戈特老树茶叶的特质,普立乡党委政府明确,茶叶产业作为普立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优势产业,乡党委政府已经进行规划和安排,为加快全乡茶产业的发展,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现有200多亩老茶园的基础上,将在戈特、攀枝嘎两村发展1000亩生态茶园;同时,结合对全乡现有的老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普立乡茶叶产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记者:沈良斌、董娅娟、高晶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