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掌难鸣,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做出惊人的贡献以及伟大的事业。纵观古今,每个伟人的背后都会有一个给予他最大支持与帮助的人,而卓琳便是邓小平背后的英雄,懂他悲欢,知他不易,伴他前行,助他伟业。
从小,老浦家的故事便在我身边传颂,祖辈、父辈们都说他们一家是促中国发展的伟大英雄,是我们宣威人永远的骄傲。但当时年纪尚小,我对他们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他们一家把宣威火腿带出国门,使之成为中国三大名腿之一。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对历史知识有了一些积淀,对老浦家的爱国救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之际,我想推开浦家故事的门楣,把卓琳(原名浦琼英)的红色故事说予你听。
1916年4月6日,卓琳出生在一个富甲乡里的名绅家庭,她的父亲浦在廷是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曾支持过蔡锷的护国运动和孙中山的北伐战争 ,所以卓琳的家庭背景可谓十分优越。在她中学时期,老师常向他们宣讲共产主义、宣讲革命。卓琳从此便在心里埋下追求革命的坚定理想信念。
1935年,19岁的卓琳与许多学生一起走上街头,高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对她而言,这次声讨使她的思想觉悟以及三观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此后,她抱着实业报国、科学报国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云南省第一位考上北大的人。在北大学习期间她也参加了校级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后,她不得不离开北平,去往延安投奔革命。
到了延安后,卓琳因为表现良好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里她遇见了她一生的伴侣邓小平,几经周折下,他们在延安的黄土高坡结为伉俪,开启了属于他们的不凡时代。
婚后,卓琳与邓小平从延安去往太行山,但因革命事业新婚夫妇聚少离多,而邓小平在感情方面又比较木纳 ,故卓琳提出:“我们还是一起生活,互相理解吧!”。1940年,组织将卓琳调往秘书科,卓琳和邓小平开始真正生活、战斗在一起。卓林也开始发现邓小平性格上的不足 。邓小平在做报告时滔滔不绝,在生活中却沉默寡言。这与性格活泼的卓琳性格产生极大差异。我想卓琳内心当时肯定也是不满的,但看到丈夫扑在革命事业上,也慢慢的将不满变为理解、将抱怨改为支持。
1952年,邓小平被调到中央工作,他对妻子提出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的要求。于是卓琳便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的工作邀请,一心给邓小平当好秘书,不从政不参政,默默在他背后奉献,做他最合格的贤内助。对于邓小平而言:家庭的温暖,是他从容应对政治风波的助力,卓琳的理解,是他无需有后顾之忧的支撑。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卓琳对邓小平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理解、行动上的支持,邓小平后来的历史是否会重新改写?
卓琳参加革命后,回到宣威老家的次数便越来越少,但她知道做人不能忘本,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哪,于是总还想为家乡做些什么。她和姐姐在给家乡父母官的信上说:“我们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对家乡人民还是念念不忘,尤其儿童教育问题是我们最关心的事,只是我们现已年迈,常以不能为家乡多做贡献而内疚……”并寄出2600元给家乡的希望工程表达自己的心意。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92岁的她又毅然把个人的积蓄十万元全部捐给灾区人民。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陈淮和陈小川这样评价她:历尽沧桑,绝不动摇,不是因为她是谁的夫人,而是因为她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人,她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深的爱支撑着伟人度过劫波,支持着伟人创造新时代,在近30年中国崛起的历史记录中,应该有她重重的笔墨。
卓琳——你是彩云之南的才女,是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更是宣威人民乃至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在中国共产党华诞之际,我们向您致敬!文:耿芊慧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