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全市群众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认清形势,查找原因,吸取教训,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7月15日至16日,省供销社驻迤那村扶贫工作队邀请了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保鲜加工部和精细加工部科研员一行4人到宣威市西泽乡迤那村普及野生菌的鉴别及安全食用知识。
一、辨别野生菌
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有30多种。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还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因此,识别毒菌要做到八看: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上或松树、栎树下,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二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三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亩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四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五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无异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六是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七是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八是化学鉴别。取采摘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二、食用野生菌
一是不要购买或者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即使自己熟悉的,能确定为无毒的,食用时也不要混合,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二是对购买或者采摘来的能确定为无毒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降低,以降低发生中毒的可能性;三是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食用过的、没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食用;四是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通过这次宣传普及,提高了群众对野生菌的辨别能力,增加了食用野生菌时应注意的基本常识,群众纷纷表示研究所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他们增长了不少有关野生菌方面的知识,今后将把这些知识向其他群众作好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以减少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西泽乡:张成方、俞明进)
编辑:Mr小微 审核: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