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宣威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公厕建设行动方案

根据《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云办发〔2016〕48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治理行动等三个方案的通知》(云政办发〔2016〕82号)以及《宣威市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宣发〔2016〕40号),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要求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全面治理、注重长效,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原则,落实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的“五有”要求,采取“村收集镇转运乡镇处理”、“组收集村(镇)转运镇(片区)处理”、“源头减量、就近就地处理”等多种处理模式,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加强农村公厕建设,强化管理维护,提高农村乡风文明水平。

    二、工作目标

    到2018年,全市乡(镇、街道)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全市95%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按照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平均建成2座以上公厕、每个建制村村委会所在地建成1座以上公厕的要求,乡镇、建制村公厕覆盖率达100%。

    (一)2016年度。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0%,全市5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所有建制村村委会所在地以及50户以上的自然村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建立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完成陈年垃圾清理;乡镇、建制村公厕覆盖率达60%。

    (二)2017年度。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全市6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30户以上自然村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其余村庄建立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完成陈年垃圾清理;乡镇、建制村公厕覆盖率达100%。

    (三)2018年度。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8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并建立村庄保洁制度。

   ( 四)2019年度。全市9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并建立村庄保洁制度。

(五)2020年度。全市95%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并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农村危房改造省级示范村、易地扶贫搬迁新村、旅游村庄、省级村级规划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交通干线沿线村庄、城市和集镇区周边等村庄,不论多少户数都要对应项目实施年度,率先建立保洁制度。

    三、工作重点

    (一)乡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

    1. 推进重点乡(镇)和重点区域村庄生活垃圾整治示范试点工作。加快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示范试点工作,总结推广收运处理和建设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

    2. 配好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设备。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和建设,原则上每个乡(镇)都要建设垃圾转运站、垃圾填埋场,周边村庄可共建共享。逐步改造、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垃圾收集设施,引导村民自备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按照“一户一个垃圾桶,一组一个垃圾收储设施,每个乡镇有必要的垃圾收运车辆的最低标准配备垃圾收运设施设备。垃圾收运车辆根据乡镇和村庄数量、人口规模、运输距离、路况等因地制宜确定,各乡(镇)按所编制的生活垃圾收运实施方案配置垃圾车,垃圾车原则上由乡(镇)统一调配使用,做到大小搭配、比例适宜,对交通不便或边远村庄可配置电动(人力)垃圾清运车。普及密闭运输车,有条件的要配置压缩式运输车。

    3. 建立完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根据村庄分布、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方式。优先利用城镇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有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乡(镇)要抓紧建设,尽快将生活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距离市区、乡(镇)不远的农村生活垃圾,原则上纳入“组收集村(镇)转运镇(片区)处理”体系;边远村庄的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源头减量、就近就地处理,不具备处理条件的要妥善储存、定期外运处理。

    4. 推广应用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禁止露天焚烧垃圾,逐步取缔二次污染严重的简易填埋设施以及不达标的小型焚烧炉等。推行卫生填埋、堆肥,以及烟气处理和排放达标的焚烧、沼气处理等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

    5. 推进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从简单易行的“可腐烂不可腐烂”或“干湿两分法”入手,条件较好的按照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四分法”进行分类,实现垃圾处理的源头减量。适合在农业生产中消纳的垃圾,如厨余、果皮、菜叶、树叶等就地堆肥,或利用农村沼气设施与畜禽粪便以及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合并处理,发展生物质能源;灰渣、建筑垃圾等惰性垃圾可铺路、填坑或就地掩埋;地膜等可再生资源要尽可能回收;有毒有害垃圾要单独收集,设置存放设施,送有关废物处理中心或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物资回收企业完善业务网络,积极开展可回收废旧商品的收购业务,建立与垃圾分类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6. 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经济高效、可持续运行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饲料化利用;加快推进可降解地膜研发和试验示范,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建立农资包装物回收机制,回收处置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包装物。

    7. 规范处置农村工业固体废物。加强农村工业固体废物生产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有关企业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要求贮存、转移、利用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坚决查处在农村非法倾倒、堆置工业固体废物的行为。加强农村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化、建材化等综合利用技术。

    8. 清理陈年垃圾。全面排查、摸清陈年垃圾存量、分布和污染情况,集中力量、限定时间、不留死角,尽快完成陈年垃圾清理工作。重点清理村庄路边、河边桥头、坑塘沟渠等地方堆弃的垃圾。禁止城镇向农村转移堆弃垃圾,防止在村庄周边形成新的垃圾污染。

    9. 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充分发动村民参与村庄垃圾治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建立和稳定村庄保洁队伍。根据作业半径、劳动强度等合理配置保洁员,明确村庄保洁要求以及保洁员在垃圾收集、保洁、资源回收、宣传监督等方面的职责。采用公开竞聘方式聘用保洁员,落实保洁员薪酬和奖惩措施。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等方式,明确村民的保洁义务和责任。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示范村和示范户评比活动,评比结果与配套补贴挂钩,促进村庄保洁工作开展。

    10. 建立完善收费机制。按照“谁产生垃圾谁付费”的原则,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设施设备投入、收费对象承受能力等情况,在乡镇和村庄建立合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收费机制,引导村民和村集体承担必要的生活垃圾日常保洁费用。收运及保洁费用由乡镇按照“居民付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村庄按照“村民和村集体付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方式筹集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运营维护资金。

    (二)乡镇和村庄公厕建设

    认真做好乡镇和村庄公厕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就近就便确定建设地点,根据人口规模确定建设规模和数量,在乡(镇)、村庄根据使用需求新建一批公厕。公厕保洁、设施设备管理维护纳入村庄保洁范围,由保洁员具体负责管理,村民共享共管。加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示范,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整村、整乡、整县推进,加大力度实施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筹资模式。各有关单位要积极向上级争取“以奖代补”省级补助资金,各乡(镇)要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从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垃圾分类收集、清扫保洁、中转运输、终端处理一体化。加强招商引资,引进焚烧发电、水泥窑协同处理等规模大、能力强的垃圾处理项目,提高处理水平。充分运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认真组织包装项目进行申报,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放大作用。倡导社会帮扶、捐资捐赠,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二)完善监管制度。各乡(镇)、村委会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公厕建设的责任主体。各乡(镇)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对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公厕建设负责;要合理布局垃圾处理设施和再生资源网点,制定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工作落实。乡镇要明确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方法,组织实施好村镇垃圾收集、转运和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营管理等工作。建制村(社区)要做好村民的宣传动员工作,将垃圾分类、村民付费、门前屋后保洁纳入村规民约,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源头治理。要层层明确责任,落实监管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合力推进工作开展。

    (三)加强项目验收。建立乡镇和村庄垃圾治理及公厕项目建设验收机制,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的验收办法和标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验收。通过验收、实施运营的项目,实行数据动态化管理,确保治理效果常态化。

编辑:Mr先生 审核:system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