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镌刻在松林深处的美丽

      因为工作需要,无数次亲近松林;因为工作性质,对松林,我还真是不够了解。每次扛着摄像机,来去匆匆奔跑在那片红土地上,尚未留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领略她的大美。
 
\

 
        深秋的午后,阳光绚烂,终于可以放下手中的活儿喘口气。听着美妙的音乐,翻阅那些平时录下的视频和拍回的图片,故乡的山山水水重映眼帘,尤其是松林,那片神奇的土地再次唤醒我对美的向往,她的色彩、她的灵性、她的伟岸、她的厚重、她的魅力……镌刻在松林深处的美灿若繁星. . . . . .
 
\

 
        松林是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西北边陲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居住着汉、回、彝、苗等四个民族,其中回族居多,是典型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边远民族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36.4公里,距宣威市城区80公里,东邻新乐,南邻法宏,西邻威宁,北邻杨柳。辖12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村。与贵州威宁的麻乍乡隔马摆河相望,境内山高谷深,属典型的冷凉高寒山区,区域面积70.8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480米。
 
\

 
        松林气候条件较好,生态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广。在牛皮洞、板房等自然村落,处处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春天百花盛开,杜鹃花、山茶花争相竞放;夏天绿意盎然、树影筛阴,七月葵花绽放,甚是美丽;秋天玉米咧嘴、瓜果飘香;冬天雾凇冰景,美不胜收。
 
\

 
        松林的山有的磅礴,就像松林汉子那样有着顶天立地的气概,有的灵秀,如同松林小姑娘那轻盈美丽的身姿;一棵棵古树记载着松林血雨腥风的悲惨故事,时刻警醒当地人民勿忘历史,奋发向上,松林有承载着当地人民祖先血泪的“五爱教育基地”,有雄伟壮丽的老鹰岩、神秘莫测的大川洞、汹涌澎湃的马摆河等景点,是勇者探险、仁者观光、智者旅游、圣者修身的好去处。
 
\

 
        翻开松林史册,一幅美妙的春天画卷震慑着眼球,那里有“硬骨头”杨二顺以及杨二顺时代光辉灿烂的松林容颜;那里散发着云南省立小学留下的浓墨书香……
 
\

 
        据记载,解放初期,时任松林公社党支部书记的杨二顺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率领群众坡改梯地,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增施肥料,彻底改变当地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让人均有粮仅百斤的“秃头梁子”,变成了人均有粮600多斤的新松林;杨二顺带领群众开山炸石,兴修公路,极大改善当时松林交通闭塞的状况;在那个时期,他就领导群众建设小型水电站,购置农机,发展养殖、兴修水利,兴建茶园,开展多种经营壮大集体经济。1964年,松林公社被评为云南省两个先进公社之一,196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硬骨头松林公社》一书;1965年,农业出版社在全国发行《乌蒙磅礴走泥丸——云南省宣威县松林公社的变化》画册。杨二顺本人获得了云南省劳动模范的称号,1965年松林被云南省政府评为“大寨式”的公社,其事迹曾在北京展出。1969年,杨二顺当选为中共九大代表赴北京参加大会。
 
\

 
        这块神奇的土地之所以孕育着勃勃生机是有原因的,早在解放时期,云南省立小学便在这里播撒下文化的种子。 1951年,云南省划拔专项资金1.7万元,在松林新建学校, 1953年3月5日学校竣工,校舍建筑为“回”字型“苏式”木屋学堂,有学生宿舍、大礼堂、教学楼、办公室、食堂等设施,时称“云南省立小学”,省小建成后,学校免费招收学生,学生来自倘塘、得禄、双河、龙潭、威宁等地,学校给予学生衣被、食宿补助,1956年至1966年期间,学校曾招办松林农中班。1967年学校更名为“宣威县松林小学”。1969年至1997年间称“松林附中”,小学、初中同办。
 
\

 
        如今,有着辉煌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松林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已经完工的松林牛皮洞少数民族团结示范村欣欣向荣,美丽家园正在实施建设中,各村组一幢幢回族清真寺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寨环境优美,群众奋发向上,各项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松林人民在奔小康的幸福道路上快乐前行。一次偶然,参加了松林回民同胞的开斋节,在那里,我窥见了松林人民的幸福生活。初秋的早晨,跟随同事来到松林半坡村。村落一反往日的寂静,各家各户的院内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刚刚重建的半坡清真寺沐浴在清晨的阳光里。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会礼中,男士戴着白色礼帽,妇女披顶五彩头巾,共同庆贺他们的节日。清真寺食堂里,油香、鸡肉、羊肉、牛肉等富有民族风味的各类食品应有尽有。
 
\

 
        翻阅相册,寻觅着这些被镌刻在松林深处点滴的美,内心涌动出的是温暖:忆往昔,岁月在松林公社留下光辉灿烂的华章;看今朝,松林少数民族团结示范村已生机盎然!

编辑:system 审核:system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