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风吹西泽,遗编守艺”三下乡社会实践日记Day4: 参观竹艺协会馆,感受竹艺奇趣

7月29日,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的“云西泽”小队成员前往宣威市西泽乡,参观西泽竹艺协会馆,进一步了解西泽非遗竹编,领略经纬交织的自然之美,唤醒记忆中的乡愁。

宣威西泽竹编技艺

宣威市西泽乡藏匿于乌蒙山中,被青山绿水环抱。当地竹子资源丰富,竹编技艺编织历史悠久。在历代手艺人的继承和发展之下,当地逐渐形成具体地方特色的竹编制品。2005年,西泽乡被曲靖市政府命名为“竹编之乡”。2022,西泽竹编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jpg

参观西泽竹艺协会馆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望月怀古,以月为引,与古人对话。一针一线、一榫一卯间,非遗传承人便一如张若虚,以古来的技艺为媒介,充当文化的沟通者、历史的摆渡人。今人虽不见古时月,竹编传承人李玉连的竹编工艺品却重现竹编艺术的风华。一根根竹芯坚守着插、穿、削、锁、钉等的编织技法,却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故人的祝福呈绽于我们眼前。一件竹编作品却能够以古写今,今月也曾照古人,且流光不减当年色。非遗传承人在传其本色同时又增踵其华,为传统再续荣光。

2.jpg

非遗传承人李师傅掌握这项传统手艺已经五十多年,能熟练的编出各种实用并具有观赏价值的竹制品。李师傅向队员们介绍了竹编选用竹子的种类以及对竹编技艺发展前景,随后展示了竹编的制作过程。从和李师傅的访谈中,我们得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编手艺人也进行了不断的革新,由竹子衍生的手工艺品越来越多。手艺人们也根据现代人的喜好,融入了很多的新元素。

体验竹编选材制作过程

“云西泽”实践队成员和李师傅一起学习如何选取制作竹编的好竹子。李师傅告诉我们要选择生长年限一年左右的,竹节长一点的,没有疤痕划痕的,品相好的竹子。这样的竹子做成的竹篾条弹性会更好。

选好材料之后李师傅将它简单处理便带回家中,然后根据所要做的物件尺寸,他将竹子锯成长短不一的竹筒。原本平淡无奇的竹子,在有着几十年制作经验的李师傅手中,变换成各式各样的竹编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刻地体会到竹编的选材制作过程需要反复的编织和调整,需要耐心地等待竹子的软化和弯曲,需要细心地处理每一根竹子的长度和粗细。

3.jpg

竹编走进百姓家中

西泽竹编已经走入当地千家万户中。“云西泽”小队成员随后来到西泽乡戈平村,看到许许多多村民在家门口编织粗制竹编产品。对当地人来说,竹编已经融入平常的生活之中,已经成为一种乡愁。西泽竹编,在西泽的乡土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jpg

人物专访

问:您从事竹编行业多久了呢?是什么机缘巧合让您学习竹编?

答:我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竹编,至今已经有50多年了,最先学习的都是些农村农具和家庭用品。在当地会编粗糙农具用品的比较多。现在已经发展到艺术性竹编,比如竹编字画等。会这类竹编的人非常少,现在只教出来几个传承者。

问:据您了解,西泽竹编产业发展如何呢?存在哪些发展困境?

答:西泽竹编产业前景比较广,竹材料也很充足。现在竹编发展的困难主要是工价高,制作竹编工艺品的人少,然后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学习。传统的小背篓或者簸箕筲箕等日用品价值不高,价格卖不上去。

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您学习竹编的初心是什么呢?

答:我学习竹编的初心就是把它传承下去。因为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当地政府也十分重视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希望西泽竹编以后能够走的更远更久,能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通过实际调研走访发现,当地竹子资源丰富,从事竹编的手艺人和村民众多,竹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当地竹编产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主要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带动,其长远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力量支持。

图文:云西泽小队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