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之窗

万亩刺梨在宣威市海岱镇成功“安家” 迎来第一个丰收年

刺梨是云贵高原特有的“药食两用”型水果,可生长于地质条件差的石漠化地区,能有效绿化荒山,是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选择。宣威市海岱镇在2016年引进2万株无籽刺梨试验种植成功后,扩大种植规模,2018年在全镇16个村委会全面发展无籽刺梨种植共21000亩,近200万株。经过五年引种,三年艰难推广,现在无籽刺梨已在海岱成功“安家”,其中的6000亩现如今已进入采摘期,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在宣威市海岱镇羊场村,满山遍野一片金黄。韶华种养殖合作社的500亩无籽刺梨正值采摘期,工人们正忙着摘果。这些刺梨在2018年种下,经过三年的精心管理,一串串金黄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满地飘香,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合作社负责人孔维松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我们这个属于第一年刚好结果,一亩产量达到五六百公斤,收入三千多块钱。明年应该说盛果期以后,一亩产量八百公斤以上,收入就要达到五千元左右。”孔维松给我们算了一笔收入账,过去这一片地全部是传统种植玉米,每年平均亩产500公斤,收入1500元左右。现在种植刺梨产量和收入至少翻了一番。可回想当初,他们在发动当地老百姓把地租给他们,并跟着他们种植刺梨时,几乎没人响应。

海岱镇羊场村村民孔彩会回忆道:“没有人想种,看都没有看过,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刺梨,就是不想种,还是想种玉米。” 海岱镇人民政府镇长徐安然告诉记者:当时群众是不想种、不愿种、不敢种。

海岱镇是宣威传统农业大镇,村民多年来以种植玉米、水稻、小春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为主。如何增加群众收入?当地党委政府邀请专家团队经过层层论证、多方考察,决定在全镇种植无籽刺梨。2016年,该镇通过到贵州学习栽种及管理经验,在月亮田、腊谷两个村成功实施2万株无籽刺梨试验种植后,广泛动员群众转变传统观念,扩大种植规模。

为了让群众看到党委政府发展这个产业的决心,吃下定心丸,2018年,海岱镇与当时挂包帮扶当地的企业(原昆钢公司)合作成立昆钢金福公司,由政府引导,公司指导、培训无籽刺梨种植技术,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产业帮扶政策,在全镇16个村委会组建成立17个农业种植合作社发展无籽刺梨种植。    

同年,昆钢金福公司建起了刺梨加工厂,年产果汁饮料5000吨、果脯500吨的刺梨加工生产线──“海岱金果”于2019年1月正式投产。公司也将按照协议对全镇刺梨定价保底收购。

同时,以群众会、院坝会的形式,让群众知晓刺梨在全镇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带着群众算好经济账。而像孔维松的韶华种养殖合作社也在党委政府的号召下,成为了第一批种植刺梨的“大户”。

海岱镇人民政府镇长徐安然说:“通过示范带动,让群众真真实实的看到收入,通过村委会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流转土地,让群众增加租金收入,又让群众增加打工收入来带动,最后就实现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群众就快速的进行大量种植。”

经过五年引种,三年全面推广发展,截止目前,海岱镇已发展刺梨种植21000亩,今年有6000亩进入挂果期,平均每亩的产量在600公斤左右,实现产值4000元左右,预计全镇今年将实现产值300多万元。到21000亩刺梨种植进入盛果期将实现产值1亿元左右。

“现在海岱的刺梨产业走上了一个产、加工、销售一体的群众增收致富道路,真正成为海岱的主导产业,实现了这个产业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群众有收益,让企业有效益,让地方有发展,为我们真正把海岱打造成金果小镇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海岱镇人民政府镇长徐安然介绍。

如今,无籽刺梨作为一种全新的、承载梦想与希望的经济作物在海岱镇蓬勃发展,向阳而生,以“海岱金果”的崭新形象“出道”,绿了青山,富了百姓。记者:夏骁、杨金香、丁剑肖、通讯员:包广会

编辑:Mr先生 审核:Mr先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